古装剧中经常可见“假传圣旨”的情节,如果被抓到造假后,犯罪的人是否真的必死无疑?西汉名臣张汤在视察灾区时,看见百姓饱受水灾之苦,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为了救济百姓,他假传圣旨,开仓放粮,未料皇帝发现后,不但没有判他死刑,反而还称赞他有担当。
根据《国家人文历史》报道,汉代“假传圣旨”被称作“矫制”,但按照犯下罪的严重性,惩罚又可分为3等,最重是腰斩,第二等是弃市,第三等是罚金四两;可以发现对于矫制的处置其实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对于汉代官员来说,假传圣旨就等于进行一场前途难料的冒险,如果幸运赌对了,就能逃过一死。
汉武帝时期,大臣汲黯奉命前往河内郡视察火灾情况,却在路途中看见河南郡正在遭受水灾,饥饿的民众全都堵在路上,甚至“父子相食”,饿死在沟壑的人不计其数,于是不畏矫制之罪,以皇帝使臣的身份,开仓放粮救济贫民;汉武帝虽然知道汲黯是假传圣旨,却赞赏他有担当,所以不追究他的罪行。
但不是每个人都像汲黯一样幸运,同样是汉武帝时期,博士徐偃奉命巡视各地风俗,看到官营盐铁存在一些沿袭已久的弊病,为了在春天前能满足百姓耕种所需的器具,决定假传圣旨,让当地百姓自行煮盐铸铁,未料返京后遭御史大夫弹劾,徐偃引用《春秋公羊传》为自己辩护,认为如果有能够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
不过“官营盐铁”本来就是朝廷为了为了缓解财政困难才发明的“敛财之术”,自然不允许被徐偃轻易破坏,汉武帝派谏大夫终军审理该案,终军驳斥徐偃的说法,认为他完全是为了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以沽名钓誉,徐偃词穷,被迫认罪,最终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