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自然科学 > 犯错让你更强大:揭开错误驱动型学习的秘密

犯错让你更强大:揭开错误驱动型学习的秘密

我们天生会从错误和挑战中学习——这种现象称为“错误驱动型学习”(error-driven learning)。我相信这个简单的原则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例如我们在哪些条件下学习成效最好、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忘记,甚至是我们睡觉时发生在记忆上的改变。

人生实难

满五十岁那年,我下了两个决心:第一是要写一本书(也就是你正在读的这本),第二则是要学冲浪。跟学冲浪比起来,我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的所有挑战都相形见绌。一部分问题是因为我不再年轻,而冲浪对核心肌群的要求非常高——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那些肌肉。

再者,冲浪的学习曲线本来就陡峭,因为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划水技巧;判读海浪以将自己调整到正确位置,并拿准开始划水的时机;弄清楚自己在何时真的追到浪;还有起身站立(如果我有幸进展到这个节骨眼),尽管随即又会整个人掉进水里。过程里的任何差错都会让前面的努力报销,而且既耗体力又打击信心。

错误的过程往往让人丧失信心。 图/envato

不管你是学习新的运动如冲浪,或学习新的语言、新的乐器,犯错时的痛苦是学习的一大障碍,况且在学习曲线的初期时特别容易令人沮丧。但即使是看似能表现自如的高手,以前也曾经是菜鸟,他们同样得从犯错开始。要从菜鸟进步为高手,必须先持续把自己推向能力的边界。没有付出,没有收获。但反过来说,某些痛苦的耕耘可以转变为很大的收获。

这里指的不是生理上的痛苦,而是犯错时心理上甚至情绪上的痛苦。我也不建议利用痛苦来锻链性格。这里所说的收获是指,把犯错当作学习的机会。

在大脑的运动系统中,“错误驱动型学习”是一套公认的原则。许多神经科学家相信,我们学会进行有技巧的动作,是透过观察我们想做和实际上做到的动作,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例如,当音乐家练习某支他们已经很熟悉的乐曲时,某些段落相对简单,但另一些段落则比较难找到正确的和弦。如果每次练习时都得为这支曲子的每个部分建立一个新的记忆,未免太没有效率。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是,稍微局部修改记忆,好应付乐曲里困难的部分。

错误驱动型学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透过主动的“从做中学”,会比被动的记忆学习得到更多好处。例如在一个陌生的地区,相较于搭计程车经过,你自己开车一定会对这里的空间动线取得更清楚的概念。在新的环境里主动搜寻有许多好处,其中之一是让你依据自身决定和行动而得到的结果来学习,这是看地图得不到的好处。

在其他活动中,类似的机制也发挥著作用。无论是进行彩排的演员、在分组练习比赛中的橄榄球员,或是为了在董事会面前做简报而预先练习的企业主管,都是凭直觉就利用了错误驱动型学习的力量。

记忆研究者从很久以前就知道,在充满挑战的情况下学习有不少好处。我们谈谈实际一点的问题,好比学生应该如何准备随堂测验?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世界各地最多学生采用的方法,就是重复阅读教科书,试图记住内容。

测验效应:从错误中学习的力量

认知心理学家罗迪格和卡皮克(Jeff Karpicke)则考虑另一种方式,他们想知道,如果不透过复习而用“测验”来自我训练,会有什么效果?直觉上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复习或许看似比自我测验更有用,我们可能会想:既然可以专注于记住正确的答案,为何要冒着答错的风险?

罗迪格和卡皮克乐意违反一般见解,把赌注押在测验那边,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一些研究,间接显示了把测验做为学习工具的力量。为了检验测验的影响力,他们让两组学生记忆托福测验参考书的节选材料。一组的做法是重复阅读约十四次并试图记下内容,另一组则是阅读三到四次,接着进行三次测验,在测验里必须尽可能回想刚才读过的内容。

重复阅读的学生对于掌握教材的能力显出很高的自信,反覆接受测验的学生则在一开始时信心受损。重复阅读的人对教材的学习效果比起接受测验的人好一点点,但是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重复阅读组接触教材的机会是接受测验组的四倍。

然而罗迪格和卡皮克等待一周,看这些学生是否还保留着学过的内容,结果差异十分巨大。平均而言,重复阅读组的学生只记得原先学得内容的一半,至于接受测验组则超过。所以,虽然学生以为自己透过重复阅读教材可以学得更多,但实际上自我测验的投资报酬率却高上不少。

罗迪格曾写到,记忆科学跟物理学不同,记忆科学没有“定律”,但跟复习相对照,测验的好处(也就是测验效应)几乎像重力定律一样可靠。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大量研究中,也都呈现出测验效应。测验的效用一直以来没有争议,不过测验究竟为什么对记忆有如此强大的效果,科学家还未得到共识。

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是,测验能暴露你的弱点。一般来说,我们觉得自己能记住刚学过的东西,甚至偏向过度自信。罗格斯和卡皮克实验里的学生认为,自己反覆研读那么多次,一定可以学得更多,那是因为他们尚未受到挑战。至于接受测验的学生,则在回想自认为应该学得不错的资讯时,经历困难、甚至失败,因而消磨傲气。因此,测验组的学生在明白自己学得没有想象中彻底时,可能会更加努力。

假设你想学非洲的斯瓦希里语(Swahili),但在你还没有机会学到之前,就被人问到:“usingizi 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的母语不是斯瓦希里语,恐怕不会知道正确答案,所以只好在得到正确答案“睡觉”前尽力去猜。

这种运用测验的方法看起来很糟,也与一般人对教育的看法背道而驰,毕竟你努力回答的东西根本还没有学过。令人惊讶的是,这种“事前测验”居然对学习非常有效。为什么在还没有机会学到正确答案之前,先让你的大脑费力制造很可能是错误的答案,会是件好事呢?

一般的见解会认为,产生错误的资讯应该没有效率,甚至适得其反,因为错误的资讯将导致竞争与干扰,而大多数的神经科学理论会预测,先给大脑正确的资讯无论如何都比较好。然而,给大脑机会主动挣扎,似乎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多,也让资讯保留得更久。

记忆的科学:错误驱动型学习的突破

1992 年时,认知心理学家卡里尔(Mark Carrier)和帕什勒(Hal Pashler)提出一个吸引人的理论,解释记忆的这类原则。在电脑科学领域里,大家都知道机器遇到困难时能学到很多。现代人工智慧系统的骨干是神经网络模型,这种模型透过尝试错误来学习,方法是修改人工神经元之间的连结,藉此愈来愈善于得出正确答案。卡里尔和帕什勒认为,人类或许也是从这类错误驱动型学习中获益。

为了探究人脑中如何发生测验效应,我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刘潇楠(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研究生郑奕聪、欧莱利还有我,使用我们的神经网络模型“盒子里的海马回”来模拟测验效应。

当我们遵从记忆的标准理论,假定海马回会记录所有进入的事情时,这个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记忆新资讯,却不善于保存已经学过的东西;模拟的结果与罗迪格和卡皮克的发现差不多(如同重复阅读却忘得多的学生)。当我们改变设定,纳入错误驱动型学习时,海马回模型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干扰之下,它能学到更多资讯并加以保存。

当我们探究海马回模型的运作,可以发现测验的好处并非来自犯错本身,而在于强迫大脑去取出已经学过的东西。为了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先让我们回到细胞群组的比喻。自我测验时,大脑会尝试给出正确答案,但结果不尽然完美。大脑会稍微挣扎,给出一个与学过的东西大致相符的答案。不过这个挣扎提供了很大的学习机会。

对记忆进行这种类型的压力测试,可以暴露出细胞群组中较弱的地方,所以记忆可以据此进行更新,加强有用的连结,修剪掉没有帮助的连结。与其一次又一次重复学习同样的东西,不如采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也就是只修改我们感到困难的部分,再稍微巩固正确的神经连结。关键在于记忆更新,因为让大脑节省空间、快速学习最有效率的方法,是专注于我们不知道的部分。

虽然错误驱动型学习通常能为我们带来好处,但是它有一个重要的边界条件。如果你最后可以更接近正确答案,或至少可以排除错误答案,因而让你有机会从错误中学习,错误驱动型学习才能奏效。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弄错,就无法从错误中学习。你想要的是努力挑战,而不是漫无目标的失败。所以学习冲浪

这类复杂的技术才会如此困难,毕竟有太多事情同时进行,连在成功时知道自己哪里做对、失败时哪里做错都很困难。在这类情况中,专家的指引就非常有帮助,可以让你知道该做什么,也能针对你做对与做错的地方给予回馈。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