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技术创新 > 研究发现人眼所看到的是15秒前的景象

研究发现人眼所看到的是15秒前的景象

2022年2月17日23:03 未解之谜网

一份新研究发现,对于细微变化的景象,人眼看到的图像滞后大约15秒。这是大脑和人的眼睛配合产生视觉的奥秘之一,能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

1月12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揭示了人眼具有这样的幻觉效果。两位主要研究者在学术讨论网站The Conversation撰文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他们解释说,想想看,人们的眼睛每秒钟接收的信息量有多大:各种物体上多达几百万个几何图形、各种颜色和周围环境内各种动态变化,比如光线的变化、眼球的转动、眨眼等等因素。大脑怎样处理这么大量的信息?

这个小实验会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处理视觉信息的奇特之处:走在街上的时候,拿出手机放在面前录制视频。所录下视频的画面就是跳动的、很多地方是混乱的。这其实就应该是人眼看到的景象,可是人们走在街上看到周围的环境是稳定的,并不觉得街景有晃动的感觉。在过去几百年来,科学家想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找到答案。

研究者表示,这份研究所发现的机制,至少是能够解释人类视觉奥秘的原因之一。

这份研究发现,大脑的视觉信息处理区域具有这样的功能:自动地把信息过滤,并不是每一秒都在处理最新的信息,自动挑选一些变化不大的旧信息留在那里,这样新旧信息巧妙地结合,给人拼凑出稳定的画面感。这些被选用的旧信息平均滞后大约15秒。

也就是说,对于变化细微的图像,人眼看到的都是15秒之前的旧图像。人脑巧妙地利用这些旧图像,帮助人们看到稳定的画面。这份研究设计了一项实验证明这个机制,并公布了实验的视频。

研究人员把一位女子前后十年的照片拼接在一起,制成长达30秒的视频。人们的确难以发现那些非常细微的变化。

研究人员找来数百人参与实验,让他们观看这段视频。在视频结束的时候问他们此时照片上女子的年龄,参与者回答的年龄普遍是15秒前展示的照片所对应的年龄。

研究者介绍说,参与者所感知的图像普遍比实际的视频播放速度滞后15秒,这是因为大脑大约每15秒才会更新一次如此变化细微的信息。

研究者总结说,人眼视觉通过这些滞后的“幻象”帮助人们稳定环境图像,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有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比如,放射科医生在观看几百张照片的时候,就是这样类似的场景,基本上一致的照片一张接着一张连续播放,有的时候就会忽略其中细微的差异,而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透露的是重要的病灶信息。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