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嬴”是秦国王室的姓,所以秦始皇本名嬴政,而单名为“荡”的秦武王自然就叫嬴荡,然而这样的称呼其实并不符合古人的习惯,古人“称氏不称姓”,而秦国王室为嬴姓赵氏,所以秦始皇应该是“赵政”而非“嬴政”,秦武王也是“赵荡”而非“嬴荡”。
古代的“姓氏”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北宋刘恕所撰的《资治通鉴外纪》提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意思是大宗为姓,小宗为氏;本源为姓,旁支为氏。
上古时期,尚未确立婚姻关系,当孩子出生后,只能确定是哪个妈妈生的,而不知道父亲,《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的始祖名为契,并称他的母亲简狄是吃了燕子蛋才生下了契。
会有这种神话故事出现,说明故事中的主角其实也不清楚父亲到底是谁,并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母系社会”,所有人都能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奶奶,以她的“姓”当作部落符号,所以“姓”字的部首为女,上古时期最早的一批姓也多为女部,比如夏王室姓姒、周王室姓姬、齐国公室姓姜、秦国王室姓嬴。
随着部落扩大、人数增多,一部分人必须另找地方生活,为了和别的旁支区分开来,就必须再取一个“氏”,比如周王室分封出去的子弟,郑国是姬姓郑氏、晋国是姬姓晋氏、卫国是姬姓卫氏。
在上古社会人们“称氏不称姓”,比如孔子本名孔丘,是子姓孔氏人,因此大家都称呼他“孔丘”而非“子丘”;同理可知,秦国王室是嬴姓赵氏,所以秦武王不该称呼“嬴荡”而是赵荡,秦始皇也不该是“嬴政”而是“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