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量气体、尘埃、恒星与行星等组成的星系核心相当明亮,难以一窥其奥秘,但对韦伯太空望远镜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最近,韦伯望远镜便一次性释出 19 个类银河系的螺旋星系正面新影像,提供更多螺旋星系如何形成之答案。
螺旋星系是星系类型之一,构成包含:平坦的旋转盘面、气体尘埃、聚集大量恒星的核心(称为核球)、以及正在形成恒星的旋臂。
如果我们沿着螺旋星系每条旋臂抵达星系中心,一路上会遇到许多充满恒星的古老星团,而只有韦伯太空望远镜能透过近红外线+中红外线的组合提供附近螺旋星系结构高解析影像,让科学家看到尘埃云与隐藏其中的物体,或距离太远以至它们发出的光对普通望远镜来说太微弱的天体。
最近,望远镜就一次性发表 19 个螺旋星系结合近红外线、中红外线新影像,这些螺旋星系距离地球 1,500 万~6,000 万光年远。
螺旋星系 NGC1365 新影像。(Source:NASA)
螺旋星系 NGC 1300 新影像。(Source:ESA)
韦伯望远镜近红外相机(NIRCam)捕捉了星系中数百万颗闪烁蓝色色调的恒星,有些恒星遍布整个旋臂,有些则紧密聚集在星团。根据欧洲太空总署说法,有证据表明星系由内向外生长,最古老的恒星从星系核心诞生,而沿着旋臂远离星系中心的恒星越年轻,因此星系核心的蓝色团块可能表明较老星团,而旋臂则包含较年轻恒星。
中红外线仪(MIRI)数据则突显出发光尘埃位于恒星后方、周围、之间的位置,也显出仍被包裹在气体尘埃中、尚未完全成形的婴儿恒星。
韦伯望远镜也从旋臂延伸的气体云区域发现红橙色相间细节,球形可能代表恒星爆炸的残余物,而一些影像有粉红色、红色云自星系核心散发,这种光可能来自超大质量黑洞。
研究这些间距能帮助天文学家了解星系气体尘埃如何分布,这些结构又能提供星系如何形成、维持、阻止新恒星形成的重要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