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萦布料让庶民女性也能拥有丝绸般的华美奢侈,但它的身世在在显示出二十世纪追求平民奢华的美梦终究只是虚有其表:关于这份工作,人们看到的不是安全、高薪的实质保证,而是打扮光鲜亮丽的工人形象。尽管美国政府对纺织及服装业劳工提供的保护未尽周全,但在二十世纪前半,劳工团体仍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国际女装服饰工会。
然而,二战结束后几年内,美国国务院做出的决策为服装制造业打开移往海外的大门,抹杀了过去几十年来好不容易取得的成就。在这些发展进行的同时,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布料:其纤维完全由石油提炼制成,且形式及样貌多元,可塑性极高。就像其他象征战后进步的时代图腾一样,这种布料形象百变,很多时候看似要打破传统服装的框架,实际上却罗织出另一种陷阱,使人深陷其中。它,就是尼龙。
图/envato
要是尼龙丝袜能再流行就太好了
棉袜满足不了男人的胃口
──〈要是尼龙丝袜能再盛行〉(When the Nylons Bloom Again)
出自百老汇音乐剧《不再失礼》(Ain’t Misbehavin’)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尼龙丝袜在德拉瓦州的威明顿市(Wilmington)初次上市,四千双在三小时内就抢购一空。杜邦公司的化学专家华莱士.休姆.卡罗瑟斯(Wallace Hume Carothers)在一九三五年发明了这种聚合物,却在两年后自杀身亡,无缘亲眼见到尼龙辉煌的成功。尼龙本来是该公司“己二酸己二胺盐缩合产物”(hexamethylene diamine—adipic acid condensation product)的品名,又称尼龙六(nylon 6),简称六,后来用来泛指聚醯胺(polyamide)。尼龙很快就被应用在商业上,先是成为牙刷刷毛的原料,接着是女性裤袜。与嫘萦不同的是,尼龙完全由石化原料提炼而成,但一九三九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却标榜尼龙纯粹由“碳、水、空气”制成。这项产品号称能修饰女性的腿部线条以满足男人的欲望,于是新奇的尼龙丝袜立刻造成轰动。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四百万双尼龙丝袜在美国各大百货公司上架,短短两天内就销售一空。
美国加入二战后,尼龙成为军用物资列入管制,被征用来生产降落伞、轮胎帘布、绳索、蚊帐及吊床等物品。女性没有丝袜可穿,就用裸色化妆品涂在腿上,再用眉笔在小腿后侧画上丝袜缝线。一九四五年,尼龙丝袜终于重回市场,吸引无数美国女性争相排队购买,但在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各地引发“尼龙丝袜暴动”(nylon riots),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匹兹堡,一万三千双的丝袜竟有多达四万人争抢。
对美国女性而言,终战意味着尼龙丝袜可望重返市场以及高薪工作的结束。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间,美国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市场,在劳工部妇女局及有组织的妇女团体推动下,雇主开始僱用女性来从事过去只有男性能做的工作,例如开堆高机、焊接、挖水沟,以及在钢铁厂、造船厂、兵工厂当女工等。有些人是首度投入劳动市场,第一次接触这些工作内容;有些则是从过去的低薪工作“高升”。为了支援身兼母职的劳动妇女,政府还设立托儿所,并提供热腾腾的午餐。
“这些妇女认为,她们既然有能耐在国家危及之际奉献一臂之力,应该也有机会在恢复和平后继续养家活口。”记者露西.葛林鲍姆(Lucy Greenbam)写道。然而,早在战争结束前,工会及战争人力委员会(War Manpower Commission)就不断鼓吹女性放弃工作,政府日间托儿的经费也被取消。工会的资历原则(seniority rules)规定战争期间的劳工必须将工作让给自沙场归来的退役军人。政府发起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呼吁妇女离开职场,回归家庭。
对尼龙袜的疯狂抢购,或许是不少女性在面对自己人生选项被压缩时,藉以发泄满腔怒火的管道。然而讽刺的是,这种对合成纤维及其所预示的美好事物的新兴狂热,反而加速了美国服装制造业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