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11/5822229442765925809.jpg" /> </p><p>近日,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搭载升空的首批冬凌草种子,随回收舱回到地球后,在济源航天生物育种试验基地落地生根,育苗成功,并且种植大田后长势良好。</p><p>“这是济源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河南省济源市农科院中药材研究室主任田瑞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经过诱变的种子成功萌发、成苗也标志着河南省冬凌草产业进入太空生物育种试验阶段,代表着济源的农业科研进入了太空空间研究的新领域。</p><p><strong>药用价值高</strong> </p><p>冬凌草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学名碎米桠。“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疼及抗肿瘤之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症瘕痞块、蛇虫咬伤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田瑞昌介绍。</p><p>“正因为这些特性,冬凌草被称为‘天然的抗生素’。”济源市农科院科研人员郑婷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p><p>济源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条件,为动植物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该地区位于四大怀药的主产区,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非常适合济源冬凌草的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p><p>据介绍,该地区所产冬凌草药材和其他地方(河南鲁山、卢氏、栾川,贵州施秉)冬凌草存在显著的差别,表现在药效成分种类多、有效成分含量高,其种群独特、品质地道,在全国所有冬凌草产区内,药用价值是最高的。</p><p>“在济源地区,冬凌草的药效成分要比别的地方高40%~50%。”郑婷婷说。2006年,济源冬凌草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p><p><strong>落地生根 长势良好</strong> </p><p>今年8月,济源市农科院科研人员从这批经12天太空“遨游”归来的冬凌草种子中,拿出一小部分进行试验。</p><p>“种子经过3~5天的催芽,然后播到穴盘里,再经过20天的生长,定植到济源航天生物育种实验基地中。”田瑞昌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苗子分化出了花芽,平均在10厘米左右,最高的苗长14~15厘米。</p><p>此次播种的冬凌草太空种子,经过催芽、育苗等阶段,共繁育出种苗130多株。科研人员细心呵护,每天都要观察冬凌草太空种子繁育的种苗生长情况。这些种苗移植大田后长势良好。</p><p>“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来进行。已经播下的种子,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移入温室,促进生长,进一步提取DNA,初步筛查变异情况。”田瑞昌表示。</p><p>“接下来,我们将筛选出有益突变体,通过育种手段提高其活性成份的含量,或提高其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效果。”田瑞昌说。</p><p>专家表示,济源冬凌草种子进入太空开展辐射诱变育种任务,并且返回济源航天生物育种实验基地进行繁育和相关研究,对于济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济源首次有生物进入太空开展科学实验。</p><p><strong>促进选育新品种</strong> </p><p>济源市高度重视冬凌草的种植和科研工作,把济源冬凌草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已建成了河南省冬凌草工程技术中心、济源航天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冬凌草院士工作站和济源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等机构,进一步推进冬凌草产业的发展。</p><p>目前,济源是世界上唯一将冬凌草作为产业来发展壮大的区域。截至“十二五”末,济源市冬凌草人工种植面积已突破5万亩。</p><p>随着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作为药食资源的冬凌草产业日益扩大,冬凌草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靠人工采挖野生冬凌草和简单利用现有冬凌草野生资源进行大田栽培、繁殖生产,已导致冬凌草品种杂乱、品质退化、病虫害严重等多种问题。</p><p>现有资源和生产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后期生产实际需要,不利于集约化生产和开发,药材质量也难以保证,严重阻碍了冬凌草产业化开发的步伐,限制了对现有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p><p>此次搭载“实践十号”开展太空辐射诱变任务,主要参与生命科学实验进行空间诱变育种,目的是创新种质资源。“利用外太空特殊的辐射环境,造成染色体的异常和基因突变,可以改变作物现在的功能成分及含量,抗病能力也会有所改变。”郑婷婷说。</p><p>“太空辐射具有变异高、材料损伤小的特点,我们期待能筛选出优良突变体,用于育种,提高冬凌草药效。”田瑞昌表示。</p><p>总而言之,通过航天诱变,有利于冬凌草种质资源创新,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抗病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采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具备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双重效益。</p>
上一篇:水热液化让污水变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