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欧洲、德国合作开发的科学望远镜“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今(9)日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升空,该任务配备新一代高灵敏度、广域 X 射线仪器,将勘测天空寻找来自宇宙的强大爆炸冲击波、中子星与黑洞等致密天体的 X 射线。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instein Probe,EP)是中国科学院(CAS)与欧洲太空总署(ESA)、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合作开发的任务,旨在理解宇宙高能物理现象,任务时长预计 3 年。
北京时间 1 月 9 日下午 3 点 04 分左右,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自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乘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升空,将进入离地 600 公里、轨道倾角 29 度的轨道绕地球运行。
该卫星总重量 1,450 公斤,携带 2 台主要科学仪器:广域 X 射线望远镜(Wide-field X-ray Telescope,WXT)、后随观测 X 射线望远镜(Following-up X-ray Telescope,FXT)。
有别于日本 XRISM、欧洲 Athena(待开发)等视野有限的 X 射线天文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几乎可观测整个夜空,因此能填补国际在该波段的全天观测空白地带,寻找宇宙变星、瞬态事件,不只有望发现许多新 X 射线来源,也能进一步分析已知天体的 X 射线行为。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任务概述。
欧洲太空总署于卫星开发过程负责测试、校准望远镜探测器与光学元件,卫星进入轨道后,欧洲太空总署的地面站也将协助从卫星下载资料,做为主要投入者之一,欧洲太空总署将直接获得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 10% 数据。
根据欧洲太空总署资料,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将探测宇宙伽马射线爆发、超新星、恒星耀斑、太阳系内的发光事件(比如彗星)等,也会寻找黑洞潮汐瓦解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TDE)产生的明亮 X 射线,研究原本处于休眠状态且难以探测的黑洞、以及物质如何落向它们。
此外,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也会寻找 2 个大质量物体(如 2 颗中子星、中子星与黑洞)合并产生的 X 射线,帮助科学家定位大质量天体位置并研究其特性,对促进我们对重力波起源的理解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