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 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生(Albert Abraham Michelson)作为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创立者,在为学校的瑞尔森物理实验室(Ryerson Physical Laboratory)落成典礼致词时,表示:“虽然无法断言说,未来的物理学不会比过去那些惊奇更令人惊叹,但似乎大部分的重要基本原则都已经被稳固地建立了。”
以我们现在的后见之明,这段话听起来固然错得离谱,但在当时,从 17、18 到 19 世纪,在伽利略、牛顿、马克士威等前辈的的贡献之下,物理学已经达成了非凡的成就。
我们现在称为古典的物理学,对于整个世界的描述几乎是面面俱到了,事实上没有人预料到 20 世纪将出现彻底颠覆世界物理学认知的重要理论,量子力学。
而这最一开始竟只是出自于一件不起眼的研究,关于物体发出的光。
万物皆辐射
在此我们要先理解一个观念:所有物体无时无刻不在发出电磁波辐射,包括了你、我、你正使用的萤幕,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物品。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组成,所以内部充满了带电粒子,例如电子。这些带电粒子随着温度,时时刻刻不停地扰动着,在过程中,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出能量。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物体发出的电磁波辐射,还可能有其他来源,我们就暂时省略不提。无论如何,从小到大我们都学过的,热的传递方式分成传导、对流、辐射三种,其中的辐射,就是我们现在在谈的,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发出的能量。
那么,这些辐射能量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为了搞清楚这件事,我们必须先找个适当的范本来研究。
理想上最好的选择是,这个范本必须能够吸收所有外在环境照射在上面的光线,只会发出因自身温度而产生的电磁辐射。这样子的话,我们去测量它发出的电磁波,就不会受到反射的电磁波干扰,而能确保电磁波是来自它自己本身。
这样子的理想物体,称为黑体;毕竟,黑色物体之所以是黑的,就是因为它能够吸收外在环境光线,且不太会反射。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接近理想的黑体,就是一点也不黑、还超亮的太阳!这是因为我们很大程度可以肯定,太阳发出来的光,几乎都是源于它自身,而非反射自外在环境的光线。
图/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或者我们把一个空腔打洞后,从洞口发出的电磁波,也会近似于黑体辐射,因为所有入射洞口的光都会进入空腔,而不被反射。炼铁用的鼓风炉,就类似这样子的结构。
到目前为止,一切听起来都只是物理学上一个平凡的研究题目。奇怪的是,在对电磁学已经拥有完整瞭解的 19 世纪后半到 20 世纪初,科学家尽管已经藉由实验得到了观测数据,但要用以往的物理理论正确推导出黑体的电磁波辐射,却遇到困难。正是由此开始,古典物理学出现了破口。
黑体辐射
由黑体发出的辐射,以现在理论所知,长得像这个样子。纵轴代表黑体辐射出来的能量功率,横轴代表黑体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波长。
在理想状况下,黑体辐射只跟黑体的温度有关,而跟黑体的形状和材质无关。
以温度分别处在绝对温标 3000K、4000K 和 5000K 的黑体辐射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黑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来的能量功率也越大;同时,辐射功率最高的波段,也朝短波长、高频率的方向靠近。
为了解释这个曲线,物理学家们开始运用“当时”毕生所学来找出函数方程式,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 1896 年,由德国物理学家维因(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由热力学出发推导出的黑体辐射公式,另一派,在 1900 与 1905 年,英国物理学家瑞立(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和金斯(James Jeans),则是藉由电磁学概念,也推导出了他们的黑体辐射公式,称为瑞立-金斯定律。
你看,若是同时摆上这两个推导公式,会发现他们都各自对了一半?
维因近似 Wien approximation 只在高频率的波段才精确。而瑞立-金斯定律只对低频率波段比较精确,更预测辐射的强度会随着电磁波频率的提升而趋近无限大,等等,无限大?――这显然不合理,因为现实中的黑体并不会放出无限大的能量。
显然这两个解释都不够精确。
就这样,在 1894 年迈克生才说,物理学可能没有更令人惊叹的东西了,结果没几年,古典物理学筑起的辉煌成就,被黑体辐射遮掩了部分光芒,而且没人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就在古典物理学面临进退维谷局面的时候,那个男人出现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
1878年学生时代的普朗克。图/wikimedia
普朗克于 1900 年就推导出了他的黑体辐射公式,比上述瑞立和金斯最终在 1905 年提出的结果要更早,史称普朗克定律(Planck’s law)。普朗克假想,在黑体中,存在许多带电且不断振荡、称为“振子”的虚拟单元,并假设它们的能量只能是某个基本单位能量的整数倍。
这个基本单位能量写成 E=hν,和电磁辐射的频率 ν 成正比,比例常数 h 则称为普朗克常数。换言之,黑体辐射出来的能量,以hν为基本单位、是一个个可数的“量”加起来的,也就是能量被“量子化”了。
根据以上假设,再加上不同能量的“振子”像是遵循热力学中的粒子分布,普朗克成功推导出吻合黑体辐射实验观测的公式。
普朗克的方程式,同时包含了维因近似和瑞立-金斯定律的优点,不管在低频率还是高频率的波段,都非常精确。如果我们比较在地球大气层顶端观测到的太阳辐射光谱,可以发现观测数据和普朗克的公式吻合得非常好。
其实有趣的是普朗克根本不认为这是物理现象,他认为,他假设的能量量子化,只是数学上用来推导的手段,而没有察觉他在物理上的深远涵意。但无论如何,普朗克成功解决了黑体辐射的难题,并得到符合观测的方程式。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使用着普朗克的方程式来描述黑体辐射。不只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应用,都由此而来。
正因为不同温度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特征的电磁波,反过来想,藉由测量物体发出的电磁波,我们就能得知该物体的温度。在疫情期间,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场合会放置萤幕,上面呈现类似这样子的画面。
事实上,这些仪器测量的,是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也是室温物体所发出的电磁辐射中,功率最大的波段。只要分析我们身体发出的红外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我们的体温。当然,一来我们都不是完美的黑体,二来环境因素也可能产生干扰,所以还是会有些许误差。
藉由黑体辐射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将黑体的温度与发出的可见光颜色标准化。
在画面中,有彩虹背景的部分,代表可见光的范围,当黑体的温度越高,发出的电磁辐射,在可见光部分越偏冷色系。当我们在购买灯泡的时候,会在包装上看到色温标示,就是由此而来。所以,如果你想要温暖一点的光线,就要购买色温较低,约两、三千 K 左右的灯泡。
结语
事实上,在黑体辐射研究最蓬勃发展的 19 世纪后半,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钢铁的锻冶技术出现许多重大进步。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说,当代的重大问题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就传统而言,炼钢要靠工匠用肉眼,从钢铁的颜色来判断温度,但若能更精确地判断温度,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德国作为钢铁业发达国家,在黑体辐射的研究上,曾做出许多贡献,这一方面固然可能是学术的求知欲使然,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跟社会的需求与脉动是完全吻合的。
总而言之,普朗克藉由引进能量量子化的概念,成功用数学式描述了黑体辐射;这件事成为后来量子力学发展的起点。尽管普朗克本人没有察觉能量量子化背后的深意,但有另一位勇者在数年后继承了普朗克的想法,并做出意味深长的诠释,那就是下一个故事的主角――爱因斯坦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