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系统并非完美无缺,我们不只会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事,还会记得没有发生过的事!
图中彩色部分即为颞极(temporal pole)。
研究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时,有个还算常见的实验方法,称为DRM典范(D、R、M分别指Deese,Roediger,以及McDermott三位学者)。实验方式是先给参与者看一个接一个的词汇,并且要求参与者尽可能地把这些词汇记起来(不准偷写下来喔!)。比方说“护士、生病、健康、药物、手术、诊所、公主、皇后、宫殿…”,大概一、两百个词。
看完之后参与者先做个10~15分钟左右不相干的事,再回来接受测试,看看他们记得些什么、不记得些什么。
比方说,下面这些词刚刚有出现过吗?
“健康”有没有出现过?有!
“手术”有没有?有!
“护士”有没有?有!
“医生”有没有?有……吗?没有喔!
“皇后”有没有?有!
那“国王”呢?
一般而言,参与者很有可能会出现‘“医生”这个词一开始有出现过’这样的错误记忆。这是由于“护士、生病、健康、药物、手术、诊所…”这些词和“医生”一词都有或多或少的语意关联性。当我们看到“护士”这个词时,大脑很有可能自动联想到了“医生”这个概念。接着我们又看到“生病”这个词,“医生”这个概念又隐隐浮现在脑海中。这样的现象接二连三发生的后果,就是我们最后误以为“医生”这个词真的有出现在一开始的列表中。
那么有没有办法从大脑在读这些词汇时的反应,来预测我们能否正确地记得某些词、错误地多记了某些词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谈谈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
语意记忆是记忆系统中的一个类别。不同于事件记忆(episodic memory),语意记忆的内容并不直接包含个人经验,但语意记忆可以说是知识记忆或概念记忆。当我们看到“医生”这个词时,因为我们的脑中存在着关于“医生”的语意记忆,我们才能知道“医生”是什么意思,我们脑中才会浮现关于医生的种种,像是医生穿着白袍、医生替病人看病、医生在医院工作、医学系很难考…等等。如果我问你“果它”是什么意思,你可能会一头雾水,因为你的语意记忆中没有储存“果它”的概念。
可以想像,语意记忆是由一个巨大而又绵密的网络所组成的,其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可能和其他概念有所重叠,只是程度多寡而已。今年(2016)四月,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者发表了一个大脑的语意图谱。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术去分析当参与者在聆听故事时,每个词汇各自由哪些不同的大脑区域负责处理(一共有10,470个词汇!)。从这个图谱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当两个词汇的语意或概念非常相近时,对这两个词汇有反应的大脑区域也会非常相似。
虽然多数学者同意大脑中的语意网络是非常分散的,但有部分学者同时也认为,大脑中有一个特别的区域能够比较任何概念的相似程度。他们称这个区域为语意枢纽(semantic hub)。而大脑颞叶的顶端–颞极(temporal pole),被部分研究者认为即是语意枢纽所在地。
上图中彩色部分即为颞极(temporal pole)。
让我们再回到关于错误记忆的问题:如果我们试着记住许多词汇,而其中有些词汇的语意相似,有没有可能从大脑在读这些词汇时的反应,来预测我们能否正确地记得这些词、或错误地多记了某些词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扫描得知实验参与者的大脑如何处理200个不同的词汇。这200个词汇分别属于40个不同概念,例如:“医生”以及与“医生”这个概念有关的词汇,像是“护士”、“生病”…等;“水果”以及与“水果”有关的词汇;“音乐”以及与“音乐”有关的词汇,以此类推。另外,研究者也以DRM典范测试参与者。值得注意的是,40个主要的概念词汇,像是“医生”、“水果”、“音乐”等,并没有实际出现在参与者必须记住的列表中。
研究者发现,左侧颞极神经元的活化模式反映了词汇与词汇间概念上的相似程度。而这个相似程度除了可以预测我们是否会误以为主要的概念词汇有出现过之外,还能够预测我们是否能正确地记住确实有出现在列表中的其他词汇。
简而言之,左侧颞极让我们得以从抽象层次比较不同词汇之间的语意相似度。但这个功能有什么用处呢?两个语意概念重叠程度很高的词汇,可能各自拥有完全不同的物理特质。比方说,“医生”和“医院”这两个词汇有明显的语意关联,但就物理特质而言,你不会说“医生”长得像“医院”,毕竟“医生”是人而“医院”是建筑,但你仍然能知道这两个概念有所重叠。这个例子显示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从抽象层次比对、整合、或连结不同概念的功能,否则我们可能会认为“医生”和“医院”没啥关联,或许这就是这个功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