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茶膳房是清官署名。
清代皇帝进餐称为进膳、传膳或用膳,御茶膳房是清官署名,掌管宫内备办饮食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务,清初设在中和殿东围房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后,改设在箭亭东外库之中。御茶膳房内部设有内膳房、外膳房、茶房、肉房、干肉库,分工为皇帝备制各种名贵饭菜、糕点和饮料。1911年,溥仪退位,御茶膳房仍存不废。
溥仪于1911年退位。
辛亥革命以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逊清皇事的条件,清朝最末一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后,暂居紫禁城后半部(即内廷),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御茶膳房仍存不废。皇帝进膳,虽比不上过去那样排场,但也相当丰盛,如1920年阴历正月十四日的早、晚膳单上就有纪载。
溥仪退位后,皇帝进膳,虽比不上过去那样排场,但也相当丰盛。
早膳:大碗清蒸驴肉、大碗熬白菜、小碗溜鸡丝、小碗溜海参、五寸碟炒黄瓜酱、五寸碟烹紫盖、五寸碟酥火烧、五寸碟酱肉、五寸碟素炒白菜,豇豆粥一罐;晚膳:大碗炖樱桃肉、大碗熬冻豆腐、小碗煨萝卜、小碗油爆肚、五寸碟炒芽韭。此外,还备有各种水果、点心。
溥仪爱吃西餐。
御茶膳房费用既多,且不合溥仪口味, 1921年溥仪便把它裁撤了,另设野意膳房和番菜房,分别为溥仪做中西餐。野意膳房的厨役都是当时的名师高技,需事先列出菜单由溥仪挑选,做出的饭菜较可口。但日子久了,溥仪又觉得中式饭菜吃腻了,于是又设立一个番菜房(即洋厨房),召进四位厨师,专为他做外国风味的食品,如面包、汽水、咖啡、麦片、牛奶之类,每日早膳进番菜三份,晚膳进番菜二份。溥仪从小喜欢吃西餐,曾在15岁时吟诗,表达对西餐的钟意:“明日为我做西菜,牛肉扒来炖白菜;小肉卷来烤黄麦,葡萄美酒不要坏。”
溥仪爱喝天津山海关汽水。
御茶膳房撤销后,经费每年节下八万九千七百多元,但小朝廷仍然入不敷出,亏空很大,溥仪不得不把他每月的膳费限定为四千元,其他筵请赏赐尽量减少。这样仍然维持不下去,1924年不得已又把洋厨房撤去,以便尽量节省开支,饮食也日趋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