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com
一张平板单调的白纸,可以做什么?
这个问题,和“一个单一的细胞可以做什么”,似乎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细胞如何成为个体,实是发育生物学的大哉问;实验室中的老鼠、果蝇,多有为此壮烈牺牲的。而在我们对基因及发育的机制渐趋了解时,自然更引人好奇的便是---- 当这些故事发生在“人类”身上,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神话怪物与人间悲剧
身为妇产科医生,谢丰舟教授对于发生过程出现异常的孩子,自然比大多数人都熟悉。然而那些先天性缺陷的婴儿,只是发育的“结果”,让我们以一管窥天罢了。人与模式生物到底仍受差别待遇,想以实验验证恐怕会被伦理委员会叮得满头包。反过来讲,这些上天的失误所造就的新生儿们,即使不代表整个发生过程,却或多或少能提供一些线索。
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即使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独眼巨人”这类型的怪物却不时现身。仔细一瞧,跟第十三对染色体异常的胎儿还有几分类似。神话故事中屡受青睐的怪异形象,或许不只是偶然。在一万名人类的新生儿中,有三十名可能出现主要的先天性缺损,其中又以脑神经系统的缺损最为常见,心血管系统次之。
统计数字总是死板的,不比年轻时的谢教授曾多次在产房听到的哭嚎声,那样惊天动地。怀胎十月后,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严重的缺陷,让多少新手父母措手不及,泪洒当场。这样的悲剧是否可能阻止?在产前检查不普及的年代,羊膜穿刺、超音波,都得靠着医师在执业之虞自己摸索。1984年,优生保健法的通过,给了有志于此的妇产科医师一个平台,探索此一领域。由染色体缺损到基因的缺损,产前诊断的范围随着研究的发展,演更趋广泛。
●Humble beginnings
然而,由基因、染色体上的信息,如何诞出活生生的个体?探讨型态生成 (morphogenesis)与器官形成(organogenesis)的发育生物学,正是讨论遗传讯息及外在环境因子影响下,由细胞而结构、由结构而产生功能的过程。胚胎形成之初,像汉堡的两片面包一样,是个双层的结构;而后夹入一片“汉堡肉”,外、中、内胚层的基本分野于焉形成。其中的中胚层便是各种器官的初始样貌,经过折叠、捲曲,这些原始的细胞开始在新的位置上产生功能。
发育的过程的初期,细胞形成一张纸般的平面;而后两侧向内扭曲出一根“管子”,离平面而去。而看上去复杂的器官,例如心脏、脑部,也都是由这根管子经由膨胀、捲曲(looping)而成。另一个重要机制便是分支(branching),由主干再旁生出枝节;肺部的结构即由此长成。藉着这种种机制,平面的细胞层得以化为立体。
以脑部发育为例,由神经管发育而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部位出错便会展现出不同的畸形---- 神经管前端变异的无脑儿,或是嵴膨出的孩子。心脏则是由两条管子开始,经过扭转形成最后的器官。传奇故事中,被刺中左胸而不死的人,或许是在“扭转”阶段出了变异,使心脏转位到右边的结果!
孕期的前三个月(受孕起十周,或最后一次月经起十二周),是大部分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产生畸形或变异的危险时期。以第十周的硬颚(hard palate)左右愈合为界,标示着器官发育关键时期的完成;此时期结束后,器官初具型态,只剩下大小尚在变化。但“输在起跑点”却也未必无法咸鱼翻身;最早的二周,因为细胞的分化尚未完全,出现变异反而有机会修补。
●上天亦有失手时
只是,理当遵循精密规律的发育过程,为何会出错呢?事实上,复杂阶段的每一环,都可能造就最终的遗憾:细胞增生阶段的基因异常(5%)、染色体异常(6%),乃至器官形成阶段特别容易受到环境因素(7%)及其他多因素影响(25%)。然而最大宗的变异原因,却仍然未知(65%),也许上帝也会打瞌睡吧!
环境因素中,恶名昭彰者首推酒精,医生耳提面命孕妇不能喝酒,自有其道理。使用药物也不得不慎;轰动一时的孕吐药Thalidomide,造成了诸多海豹肢宝宝的悲剧;却因其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转而成为抗癌药物,又再度成功“洗白”。环境的污染物以及病毒感染,也都可能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近期年轻女性戒慎恐惧的兹卡病毒便是一例。
遗传疾病中,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异常占了大宗。体染色体或性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可能出现唐氏症或性别特征无法健全发展的特纳症候群(45, X)。染色体结构的异常,可能有复制、缺失、转位、倒转等机制,著名的猫啼症候群(第五号染色体缺失)或小胖威利症(第四号染色体缺失)即是由此而生。可惜现今对于大部份染色体疾病,都是仅知道现象的产生,背后之分子机制仍是谜团。
若说到单一基因的突变,不可忽略了常见的海洋性贫血---- 血色素分为甲链及乙链,其相对应基因出现变异,则分别成为甲型与乙型海洋性贫血。近年来,透过全面的筛检,重症的海洋性贫血几已在台湾绝迹。其他举凡血友病、结节硬化症、多囊性肾病,都与单一基因变异脱不了干系。甚至知名影星安洁莉纳裘莉,便是由于带有高机率导致乳癌的BRCA1基因突变,才索性预防性切除了双乳。
随着单一基因变异疾病的发现,遗传谘询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家族树(pedigree)便能提供蛛丝马迹,揪出家族中特定模式的遗传疾病。自体显性、自体隐性、x染色体链锁显性、x染色体链锁隐性、粒线体遗传变异,都有线索可循。有些突变显而易见,但如脑中窦状血管瘤的产生,却是由自体隐性遗传所埋在体内的未爆弹。为数不少的遗传性听障,则与粒线体遗传大有关联。
多基因遗传则操纵了常态分佈的各种性状,例如身高或肤色。而事实上,疾病的易感度(susceptibility)也是常态分佈的---- 常见的糖尿病,或饱受社会误解的思觉失调症,皆不出此范畴。
●预知命运的产前诊断
多样的遗传疾病让许多准父母们闻之色变,而产前检查则给了我们减少“惊吓”的机会。好的筛检工具,例如超音波的使用,辅以良好的测量以及常模、标准的建立,让人类面对新生命的产生不再听天由命。除了用“看”的超音波,较为侵入性的方式取得胎儿部分组织,例如羊膜穿刺、绒毛膜穿刺,甚至在二十二周左右,在超音波辅助下直接替胎儿抽血,现今的医学技术下都是可行的。
对于大多数高龄孕妇而言,几乎人人都是战战兢兢的接受羊膜穿刺;然而大多数的唐氏症宝宝却是由年龄层较低、未进行检查的孕妇所产下。侵入性较低的母血唐氏症筛检因此受到瞩目,藉由分析甲型胎儿蛋白(AFP)、绒毛膜性腺激素(ϐ-hCG)、雌三醇(uE3)在血中含量计算出生出唐氏症孩童的机率,再针对高危险群进一步检查。此方法可以成功减少70%以上的唐氏症活产率;辅以超音波观看胎儿后颈透明带厚度,唐氏症活产率更下降到90%以下。现今,更可以由母血中分离出胎儿的DNA,进行精准度更高的筛检。
自然,随着医学发展,减少先天性缺损的新生儿也有不少方法,每一个环节均有无限可能。而妇产科医师所做的,并非只是“过滤”掉可能有缺陷的胎儿,更延伸到先天性疾病治疗与支持系统的建立,甚至胎儿权的思考。
一层细胞,可能成长为千变万化的个体,正是看似自然却深奥的发育生物学,也是这些与新生命息息相关的医学之基础。正如一张纸,经过折叠可以变成具有功能的纸飞机;那些繁复难解之初,也都是这样简单地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