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未解之谜 > 科学家创造出最薄的电线,只有3个原子宽!

科学家创造出最薄的电线,只有3个原子宽!

                                                                                                                                                           <p><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701/984239847-wire_1024.jpg"  /></p><h3>这是甚么?给蚂蚁用的电子吗?</h3><p>科学家开发出最薄的电线,使用称为钻石型结构(diamonodoid)的微片钻石,做出只有三个原子宽的电线。</p><p>这条电线以纳米规模结合在一起,非常像是分子乐高(LEGO),由附着到硫原子和铜原子的一串钻石型结构所制成;而且它们连接的独特方式,可以导致一种布料的产生,这种布料透过简单地移动就能产生电力。</p><p><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701/worlds-thinnest-wire-66.jpg"  /></p><p>来自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员Hao Yan说:“我们在这里所展示的是,我们能够做出有可能是最小尺寸的细微导电线,实质上是它们自我组合。”</p><p>“这个过程是一个简单的一锅合成法(one-pot synthesis)。你把原料倒在一块,然后在半小时内就可以得到结果,几乎就好像钻石知道它们要到哪里去。”</p><p>你可以从下面的动画中,了解Yan的意思。这个自然存在于石油液体中的钻石型结构,像是笼子般的小结构,是由碳和氢所组成。</p><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701/982938479238-wire-1.gif"  /><em>史丹佛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em></p><p>经由所谓的凡德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它们彼此强烈吸引;而且由于这种吸引力,每个钻石型结构在链条中一个接着一个排列着。</p><p>一旦这些笼状物一个个结合到单个铜原子和硫原子上,在这些钻石型结构之间的吸引力形成一个持续的线状结构。</p><p>研究员Fei Hua Li说:“很像乐高积木,它们只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方式取决于它们的尺寸和形状。”</p><p>“每个结构单元的铜原子和硫原子在中间缠绕,形成电线的导电芯,而较大的钻石型结构在外部缠绕,形成绝缘外壳。”</p><p>这不是第一次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可以导电的纳米电线,但是研究小组表示,三个原子宽的钻石型结构链有可能是最小的结构。</p><p>研究小组的一位成员尼古拉斯·梅洛许(Nicholas Melosh)告诉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综览杂志(IEEE Spectrum)的德克斯特·强生(Dexter Johnson):“有尝试过其他的分子自组方法,但要平衡吸引力和排斥力之间微妙相互作用,来达到你想要的大小,已经证明是非常困难的。”</p><p>“达到三个原子横截面的&#8217;实芯(solid core)&#8217;是理想的,它小到可以呈现独特的功能。但由于仍然有一条路径让电子流动,因此可以容忍个别的缺陷或应变(strain)。”</p><p><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701/982938479238-wire-2.jpg"  /><em>史丹佛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em></p><p>研究人员正在实验新材料来代替铜和硫,来看看以同样的技术能够创造出其他什么种类的纳米线。</p><p>目前他们正在研究镉、锌、铁和银,也在实验其他的笼子形式,例如以碳硼烷(carborane)来取代钻石型结构。</p><p>依据导线核心所使用的分子种类,会得到不同的导电性,可以在将来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于电子产品的极小电线,或是超导材料。由于错综复杂的分子结构,超导材料在导电时不会造成任何损耗。</p><p>另一项选择是压电(piezoelectric)能量装置,从动作中来产生电力。以足够的这种纳米线缝进衣服,谁知道我们可以减少电网多少负担?</p><p>梅洛许在一份新闻稿中说:“你可以想像把它们编织成布料来产生能量。”</p><p>“这种方法给了我们一个多功能工具包,我们能够修补很多的原料和实验条件,以微调的电子特性和有趣的物理学,来创造出新的材料。”</p><p>这项研究成果报导于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p>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