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馒头的发明者是诸葛亮,当时他为了率军南渡泸水,因此用馒头假装人头,祭献给河神来平定河水,不过这也只是民间传说,馒头究竟何时出现?其实吃馒头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馒头才成为主流食物。
三国蜀汉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当时泸水瘴气薰天,根据当地习俗,渡江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人用白面裹肉蒸熟,以此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而称此为“蛮头”,即有蛮人头颅之意,岂料江面原先的瘴气逐渐消散,大军才得以平安渡江,这也成为馒头的由来。
除此以外,还有一说是张飞征蜀时发明馒头,不过无论张飞还是诸葛亮,都没有被正史记载,全是古人写于笔记的内容,事实上,吃馒头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明朝万历黄一正创作的《事物绀珠》曾写到秦昭王做蒸饼,而根据《名义考》的说法,“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表示当时所谓的蒸饼就是馒头。
而古代中国在战国时期,已有简易的石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作磨,能够将麦子加工为面食,因此才会出现“蒸饼”,不过由于工具简陋,无法大量磨制出面粉,所以面食并非主流食物选择,到了宋朝,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因此将蒸饼改为炊饼,所以在《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如今北方一些地区仍会将馒头称为炊饼。
在古代中国,饼的意义与现代不同,古人说的“饼”其实泛指面食,晋朝人将水煮、蒸、烤及油炸的面食统称为“饼”,例如放在炉里火烤的称为“炉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烧饼,而水煮的“汤絣”则是面条,由于晋初时,饼刚被视为食物,因此出现不少以饼为主角的文章,直到西汉,石磨被广泛利用后,面食才渐渐变成普遍食物。
西晋大文学家束皙作还写了一篇《饼赋》歌颂面食,“皆用之有时,所谓春宜用曼头,夏宜用薄壮,秋宜用起溲,冬宜用汤饼,而四时适用者唯牢丸”,文中提到的“曼头”也就是馒头,其他根据明朝学者方以智考证,薄壮就是“薄饼”;起溲则是京津两地的早点“油饼”,类似于油条;牢丸则是“饺子”。
另外,《饼赋》也提到“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指春初阴阳交泰,应以馒头祭祀,能祝一年风调雨顺,当时的馒头都是有馅料的,而且也比较大颗,北宋时为了做区分,北方才出现包子,馒头则变成无馅面食的统称,不过在江南一些地区,甚至是日本,无论有馅还是没馅都称为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