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及水果含丰富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运作必须成分,但德州大学科学家2004年研究发现,20世纪中期后,许多蔬果营养成分都明显下降,绿豆钙含量减少四成,芦笋维生素A几乎减半,绿花椰菜含铁量也变少。
到了21世纪,蔬果营养流失持续。最近研究显示,因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粮食作物营养价值明显下降。2018年稻米研究发现,因大气较高二氧化碳已使蛋白质、铁和锌含量降低许多。
气候暖化、极端气候趋势不见尽头,农作物营养价值可能继续滑落。但有种称为“生物营养强化”(Biofortification)技术,对帮助补充农作物逐渐丧失养分很有潜力,甚至有机会产生本来没有的营养成分。
生物营养强化有多种方式,其一涉及作物基因改造,另一种用肥料或土壤改良剂提升特定矿物质含量。此外,传统作物育种也能获得营养含量提升的新品种,但耗时较久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长。
生物营养强化相较食品额外添加微量营养素,经济效益更高。世卫组织(WHO)和国际农业研究咨询小组(CGIAR)已将开发生物营养强化物视为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有助改善非洲数百万饥民的健康。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计划负责人PrateekUniyal解释:“由于气候异常,豪雨成灾、低温寒害等,导致作物铁和锌含量下降30%~40%。”IFPRI旗下机构HarvestPlus与30多国合作,协助一亿名农民种植生物营养强化作物。据估计,2030年时可有十亿人受惠这些作物的营养素。
因维生素A、铁和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是全球饮食最缺乏的三种微量营养素,HarvestPlus致力培育含更多养分的粮食作物。但有专家指出,生物营养强化只是权宜之计,并非根本性解决问题,这类作物栽培仍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而非小农为主的有机永续性农业。此外,农作物营养成分多元,若只专注提升少数营养素含量,可能顾此失彼流失其他营养素。
营养强化作物未来该如何发展?由于极端气候影响,地球许多区域干旱可能成为常态。专家建议,若能将营养强化作物改良成耐旱品种,更能扩展栽种范围,造福更多落后国家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