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3日上午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写下人类航太史新页,除此之外,此行携带的植物于月球上发芽,成为第一株在月球上发芽的植物。
综合外媒报道,重庆大学昨(15)日发表消息指出,嫦娥四号的“生物科普载荷罐”于12日传回最后一张实验照片,照片显示罐内的植物嫩芽生长情况良好,这也象征人类首次于月球进行的生物培育实验成功,出现了第一株来自地球的绿色嫩芽。
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介绍,“生物科普实验载荷罐”是一个密封的抗压容器,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 罐体直径17.3厘米,高19.8厘米,内部装有棉花、油菜、马铃薯、阿拉伯芥、酵母和果蝇,以及18毫升的水、土壤、空气、温度控制器,还有两个记录生长状态的相机,总重2.6公斤。
刘汉龙指出,这6种生物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植物作为生产者,会提供氧气和食物给所有生物,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则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藉由分解废弃物来生长,本身也可作为果蝇的食物。
中国“嫦娥四号”登陆月球后测出陨石坑成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今年1月登陆月球后探索冯·卡门陨石坑。
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或已证实月球背面一座大型陨石坑的成因。
探测器着陆于月球背面的大型陨石坑区域,该区域由数十亿年前小行星撞击形成。
现在,科研人员已发现证据表明,撞击能量之巨大,能够穿透月球地壳,直抵月幔层。
“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表面发现了月幔岩石。
这正是探测器被部署至月球背面的探测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李春来领导的团队将他们的科研结果发表至科学期刊《自然》(Nature)。
与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相比,月球背面更粗糙,月海(maria)面积更小。”月海“指月球上的黑色平原,是古代火山爆发的产物。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1月3日成功登月,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被称作流浪者(Rover)的月球探测车随后与登陆舱分离,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
探测器着陆于直径180公里的冯·卡门(Von Kármán)环形山内。该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直径达2300公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盆地之大覆盖月球表面将近四分之一的周长。
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人类已知太阳系内最大的陨石坑之一。
目前尚不清楚南极-艾特肯盆地到底有多大,但据信它至少有39亿年的历史,撞击形成该地貌的小行星被推测直径约170公里。
“玉兔2号”月球车现已发现,该地区岩石的化学成分与月球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
月球车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提供的初步光谱探测数据表明,这些岩石含有橄榄石和低钙辉石矿物。
这些成分与月幔中的岩石成分相同,这表明古代小行星撞击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时,能量穿过月球50千米深的地壳,抵达月幔层。
此前,月球轨道探测器搜集到的观测数据对于月球表面是否存在月幔岩石没有定论。
专家们希望继续分析这些岩石并找到更多岩石样品。他们还提出了另一项计划的可能性,将其中一些样品送回地球进行实验室研究。
探测器全景相机拍摄到的着陆器画面。
现有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月幔的化学和矿物组成,揭示月球的起源和演化。
团队成员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小行星撞击月球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后发生的事情。科学家预测,月球表面的坑洞可能已被熔岩填充,在陨石坑内形成一块“熔岩板”,使该地区的地质情况变得复杂。
法国图卢兹天体物理与行星学研究所(IRAP)的帕特里克·皮内(Patrick Pinet)称这一结果“令人兴奋”,并称它们“可能对月幔上部的成分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补充说:“最重要的是在月球背面地质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扩大我们对月球形成以及月球正反面地貌不对称的成因的基本认识,为未来将样本送回地球的计划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