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的Qutb Complex(一个拥有大量纪念物和古老建筑的地方)伫立了一座世界上最神奇的金属物体,这正是为人所知的“德里铁柱(Iron Pillar of Delhi)”。即使历经了千年之久,它却没有生锈。整根柱子(从顶端到底部的地基)共7.2公尺,其中有1.1公尺位于地底下。基地放置在铁丝网上,铅焊接在铺满石头的路面上层。柱子的下层直径420毫米(17寸),上层306毫米(12寸),估计重量超过6吨。
柱子上有很多碑文,最古老的就是那段六行、三小节的梵文诗。因为诗的第三节提到Chandra(印度文化中,月神的名字),所以学者可以确定这根柱子建于笈多王朝国王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gupta II Vikramaditya,375-415 A.D.)在位时期。虽然这根柱子现在位在德里,不过它是如何到达徳里的,还有它原本在哪边,一直都是学界所探讨的议题。
有个理论指出,从柱子的原地点来看,它被移动过并建立在位于Dhilli(现今德里)的要塞城市Lal Kot。当时是Tomar王朝国王Anangapala二世于1050 A.D.所建,这些资讯都是来自于柱子上的碑文。在1191 A.D.时,Anangapala的孙子Prithiviraj Chauhan被加兹尼(Ghazni)奴隶军将领Muhammad Ghori的奴隶Qutb-ud-din Aibak打败,Lal Kot随后就落入了外来的穆斯林军政府手中。为了庆祝胜利,Qutb-ud-din Aibak在Lal Kot建造了一间清真寺,名为Quwwat-ul-Islam(大伊斯兰)。这座清真寺虽然不是德里铁柱原来的地方,但是它是以寺庙为基础所建。运用建筑证据观察显示清真寺是以寺庙的建筑结构为基础,曾有人提出这根柱子是从Tomar时期的某间寺庙被搬到现在的地方(Qutb Complex前面)。
如同之前所述,这根柱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防止生锈。很多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大量出现。这些理论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材质因素(受印度研究者喜爱),二是环境因素(受外国研究者喜爱)。
其中一种理论称作“多种可能性理论(Mixed Potential Theory)”指出,柱子能免于生锈和铁的制造过程、结构和属性有关。根据科学分析,显示出这三项因素的相互作用让柱子的表面形成一层具保护性的铁鏽。因此,柱子可以免于遭受更大的侵蚀,看起像超过1000年都没有被侵蚀。
然而,能够防鏽对德里铁柱来说并不特别。研究显示印度其他大型古物也有类似功能。有类似功能的古物包括:位于Dhar(印度城市)、Mandu(印度城市)、Mount Abu(印度小镇)、Kodochadri Hill(印度的山)的铁柱和铁制大砲。因此,古代印度制铁工人的炼铁技术可说是非常的高超。坎普尔印度理工学(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anpur)的R. Balasubramaniam发表于Current Science期刊的文章指出,德里铁柱是“古印度炼金专家高超技术活生生的例子”。
关于德里铁柱最后一个想法:人类可以制造出来的东西,同样可以被人类破坏。1997年,德里铁柱附近围了栅栏避免遭到游客破坏。根据大家的信仰,如果两个人背对背站在柱子两侧,而且手可以互相碰到,就会带来好运。结果造成了保护绣不断地被游客摩薄,导致柱子较下层的部分严重磨损,还出现清晰可见的污点。如果一个如此具纪念价值且能反映出人类心灵手巧的古物不是受到时间的耗损,而是人类亲手破坏,那真是一大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