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具七百年前的骷髅于保加利亚的Sozopol出土。被发现时已经失去了牙齿,并且胸前被一只铁棍刺入。学者们怀疑村民们用这种方法来逃避吸血鬼──一种让欧洲人恐惧了数百年的生物。 PHOTOGRAPH BY NIKOLAY DOYCHINOV, AFP/GETTY IMAGES
这颗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头骨,口中衔着一块砖头。这块砖头或许是用来防止死人爬出坟墓吃人。 PHOTOGRAPH COURTESY NATIONAL GEOGRAPHIC TELEVISION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Becky Little 编译:林品竹):吸血鬼一向是小说、电影以及万圣节打扮的重要元素;但在历史上,却成了“疾病”的代罪羔羊。
现代人对吸血鬼的既定印象包括:獠牙、饮人血,且无法在镜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他们最怕大蒜,而被尖锐的锲子贯穿心脏则会让他们致命。有些吸血鬼,例如德古拉,则是住在城堡中的贵族。
但吸血鬼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形象。学者们怀疑这种现代版万圣节怪物雏形,衍生自欧洲各地的传统迷信:就算死者入土,还是会持续伤害生灵。
通常这是因为对肉体分解的过程认知不清:缩水后的皮肤会让尸体的牙齿和指甲看起来好像长长了;器官分解时,黑色的分解液便会从口鼻流出。对这些过程不了解的人们便将这些液体视作血液,从而怀疑死尸曾经吸食活体的血。
沾满血的尸体并非造成人们疑虑的唯一原因。当人类还不了解疾病是如何传染的时候,吸血鬼便被指为在背后作祟、弄得人心惶惶的恶魔。 “在吸血鬼传说进化的过程中,总会扯上疾病。”马克.柯林斯.詹金斯(Mark Collins Jenkins)在他的著作《吸血鬼法医》(Vampire Forensics,暂译)中写道。杀死或是不让吸血鬼得逞,其实就是人们试着要控制传染病的手段。
欧洲的吸血鬼
因此,对吸血鬼的恐惧和瘟疫爆发,总是被牵扯在一块。 2006年考古学家在威尼斯出土了一具十六世纪的人类头骨,他和许多因瘟疫而死亡的人们葬在一起,口中咬着一块砖头,估计是为了防止这意大利吸血鬼跑出坟墓去吃人。
并非所有吸血鬼都被认为会离开坟墓。德国北方的吸血鬼就会在地下咀嚼着自己的裹尸布。而这项迷信同样的和分解液有关,因为这些液体会让裹尸布变得松散或是破裂,营造出尸体啃食布料的假象。
这些不会动的嚼食者在地表上时仍然被指为疾病问题的根源,并被认为在黑死病大爆发时期最为“活跃”。 1679年一名新教神学家在小册子《咀嚼的亡者》(On the Chewing Dead,暂译)中,指控吸血鬼暗地伤害家人。他写说人们可以将这些尸体挖出来并在其口中塞满泥土、石块或是一枚合适大小的硬币来避免遭受威胁;只要让他们无法咀嚼,就会饿死。
吸血鬼的故事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时传到了南欧和东欧国家,并惹恼了一些统治者。十八世纪中期,教皇班乃迪克十四世(Pope Benedict XIV)便宣布吸血鬼是种“谬误的人类幻想”,而哈普斯堡(Hapsburg)的统治者玛丽亚.德雷莎(Maria Theresa)也用“迷信和骗局”来谴责吸血鬼传说。
反吸血鬼效应持续蔓延。但就在赛勒姆女巫事件(Salem witch trials)过后的两百年,新英格兰地区爆发了最后一轮的吸血鬼大恐慌。
进入新时代
1892年,来自罗德岛艾克斯特镇(Exeter)的十九岁女子梅西.布朗(Mercy Brown)因染肺结核死亡。她的妈妈和姐姐当时已经过世,而她的哥哥艾德温(Edwin )染疾。忧虑的邻居们怀疑是布朗家染疾死去的女性从墓中伤害艾德温。
当邻居们打开梅西.布朗的坟墓时,他们在梅西口中和心脏发现血渍,并认为这是一种吸血鬼的征兆(尽管他们并没有这样称呼)。于是邻居们便用了一种常见的吸血鬼驱魔偏方──将梅西的心脏烧成灰,混以药水给艾德温服下。这瓶药水原本该是治好他的,然而艾德温在几个月后也撒手人寰了。
这并非单一事件。根据《死者食》(Food for the Dead,暂译)的作者,民俗学家麦可.贝尔(Michael Bell)估计,十八和十九世纪时,已知新英格兰地区发生过六十起对抗吸血鬼仪式的案例。正在编写吸血鬼书籍的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教授布莱恩.卡罗(Brian Carroll)说,这些仪式在康乃狄克州东部和罗德岛西部最为常见。
卡罗相信这些仪式是被黑森军(Hessian)的德国医生以“医疗行为”的方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引进。因此他认为新英格兰的吸血鬼传说源自于德国;新英格兰的吸血鬼并不像罗马尼亚吸血鬼那样真正的吸血,而是留在墓中利用“交感神经魔法”来隔空伤害活人。
然而贝尔却相信新英格兰驱除吸血鬼的行为源自于不同地方,当地吸血鬼更接近罗马尼亚。新英格兰的吸血鬼“看起来是渴望重要器官中的鲜血,而非咀嚼裹尸布”,就像罗马尼亚同类一样。而“挖出心脏烧成灰,混水给病人服下”的仪式在罗马尼亚也出现过。
不论新英格兰吸血鬼是源自何方,背后的动机仍然是相同的:人类对疾病的恐惧,以及试图控制。
后吸血鬼时代
在新英格兰陷入吸血鬼恐慌时,《吸血鬼》(1819)、《卡蜜拉》(1871-72)和《德古拉》(1897)等欧洲文学和戏剧,对这种生物出现了新的诠释。比起乡野传奇和过往对吸血鬼的恐惧,这些饶富魅力的贵族版本更贴近于我们现今所认知的吸血鬼。
由于各种虚构怪物的出现以及医学知识的进步,吸血鬼恐慌在二十世纪逐渐消失,却又在1960年代死灰复燃。当时英国超自然协会会长尚恩.曼彻斯特(Seán Manchester)宣称,人们在伦敦海格公墓(Highgate Cemetery)目睹了吸血鬼行径。
报纸上早先便已出现了关于一名双眼冒火等怪象的高个子、飘荡在公墓的报导,于是记者们很快便采用了曼彻斯特的说法:这些都来自于一名东欧吸血鬼所造成的。报纸甚至将他的言论更夸大其辞,将怪物称之为“吸血鬼之王”,并描述他带着罗马尼亚修练巫术、乘着棺材来到了伦敦。
1970年,曼彻斯特对电视新闻台说,他计划将在十三号星期五挺身而出对抗吸血鬼。那一晚,上百名年轻人出现在海格公墓准备观赏驱魔仪式(然而事主最后取消了)。
这起事件并非典型将疾病误认为吸血鬼的案例,反而更像是媒体炒作造成年轻人一窝蜂找鬼壮胆。类似的现代灵异传说还包括今年最流行的直击恐怖小丑行动。就算不相信他们的存在,人们仍然对此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