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篇》里,有一段著名的鱼乐之辩。庄子看到一条鱼,说它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它很快乐;庄子再反驳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本讲次从这段哲学公案出发,探讨何谓心灵,以及心智活动是否为人类所独有。
讲者|台大心理系教授兼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赖文崧主任
撰文|高英哲
提到人与禽兽差别之所在,最有名的当属孟子的言论,他认为两者之间差别很少,然而这个叫做“道德”的差异,却造就了人与禽兽之间的绝对不同。《尚书》也提出过“惟人万物之灵”的说法,认为人除了兽性之外,还有人性,这点是其他万物所没有的。然而我们在历史故事中,所见到的种种阴狠毒辣,似乎也不能称之为兽性,因为各种动物即使在扑杀其他动物时,都不会刻意使对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使人类能做出种种残忍事迹的“恨”,似乎也是让人类“异于禽兽”的人性之一。
若不带价值判断,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差异,在于人类具有心智能力。心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能够思考、推理并进行判断,有时候会让我们看到在几何定义上并不存在的三角形,或是在不同颜色背景下误判深浅。我们可以透过人类彰显于外的行为,对他的心智做出某种研判;研究动物是否具有心智,其实也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如果动物有语言的话),只能透过实验设计来达到研究目的。“自我觉察”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实验:在动物面前摆一面镜子,看看它能否理解到眼前的同类,其实就是它自己。心理学家透过实验,尝试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1.动物算不算“聪明”:在某些特定的工作上,动物确实做得比人类优秀。
2.动物有没有痛苦、恐惧、快乐等等基本情绪:从体内荷尔蒙变化跟行为研判,确实有。
3.动物有没有学习与记忆能力:有空间记忆、个体辨识跟被制约的能力。像黑猩猩之类的少数动物,还有自行发展出解决问题办法的“顿悟”能力。
4.动物有没有模仿与观察学习能力:像海豚等等不少动物,都有这种学习能力。
5.动物会不会使用、制造工具:很多动物都会。
6.动物有没有语言跟沟通能力:沟通能力一定有,黑猩猩可理解人类语言到某种程度。
7.动物有没有抽象思考能力:有一定程度。
8.动物有没有同理心:似乎有。
9.动物有没有死亡感:像大象之类的少数动物,有疑似意识到死亡概念的行为。
10.动物有没有道德:至少猴子在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它会很明显地不爽。
11.动物会不会吸毒:海豚会咬死河豚,集体从河豚的毒素里获得快感。
以上这些实验结果,显见动物似乎具有某种程度的心智能力。不过这是否是少数动物的特例,有没有把实验结果拿来做出过度推论,还有讨论的空间。人类的心智活动跟其他动物相较之下,自然是复杂得多了,不过我们现在应该可以颇具信心地,回答庄子那段哲学公案的两个问题:鱼确实是会感觉到快乐的,而我们只要透过实验设计,就能扮演现代庄子,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