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历史故事 > 法国的时尚中心,路易十四亲手打造的魔幻舞台

法国的时尚中心,路易十四亲手打造的魔幻舞台

2023年11月19日0:22 未解之谜网

法国在路易十四的打造下成为时尚中心,即使过了百年,依然拥有绝对性的影响力,正如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于一七八二年写道:

在巴黎的首要之务,永远是先派人去找裁缝、假发师傅跟鞋匠。

这个国家已经确立了它在时尚界的主宰地位,其他任何地方的衣服、假发、鞋子在巴黎通通上不了台面,此为法国向欧洲各国课征关税的众多管道之一,对美国也不例外。

维持并提升国家在时尚方面的影响力,是法国王室政策相当重要的一环。

路易十四与柯尔贝推行的诸多政策不只为国家带来丰硕的经济成果,对内也满足了政治上的需求。在路易十四手中,服装成了一种精妙的控制手段,某些服饰成为宠臣的象征,比方说由路易十四亲自设计、缀有金银刺绣的“裘斯特克”(just-aucorps à brevet)蓝色丝绸外套,一次仅容许五十名贵族穿着,且只有穿上它的人才能跟随路易十四外出打猎,是争取他青睐的难得机会。能够贴身接触君王,对贵族而言是最重要的事。

路易十四本人就是这场宫廷古装大戏的主角。他热爱芭蕾舞,曾在宫廷舞剧中饰演太阳神阿波罗而获得“太阳王”称号,并持续领衔演出许多剧码,藉此秀出他那双据说非常自负的健美小腿。

他脚上的鞋子(不是靴子)将美腿的线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执政期间风靡一时,尤其是那双红色高跟鞋。

他脚上的鞋子(不是靴子)将美腿的线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执政期间风靡一时,尤其是那双红色高跟鞋。图/wikipedia

但路易十四扮演过最伟大的角色终究还是他自己,就跟玛莉莲梦露(Marilyn Monroe)一样,以精湛到位的演技展现出真正自我。事实上,他的着装流程才是宫廷内最精心策划的仪式。路易十四有所谓“早朝”的接见惯例,全程总共有六轮,由特权人士依序进入寝宫向他请安,可看出其地位高低及受宠程度,但几乎所差无几。能够出席早朝并获得接近国王的机会,是每个朝臣梦寐以求的无上殊荣。

前两轮接见时,路易十四还躺在床上:先是他的婚生与私生子女,接着才是最受宠的贵族。

他一起身,负责宫廷内务的内廷大臣与首席寝宫侍从便将长袍摆好,接着让下一批人进来;等他穿上鞋子,再开放下一轮。

王室内务总管及首席衣袍侍从两人一左一右拉住衣袖,脱下他的睡衣,再小心翼翼替他换上内廷大臣递上的日常服,由首席贴身侍从及衣袍侍从各自替他套上两边的袖子,接着继续穿鞋、佩剑、披上外袍。

这一连串行礼如仪的动作不禁让人想起远古苏美神话中掌管爱与生育的女神伊南娜(Inanna):她决定去冥界找姊姊厄里斯奇格(Ereshkigal),途中必须穿过八道门,每一道都得脱下一件衣服才能通过。

尽管这些繁文缛节都是路易十四自己一手立下的规矩,但朝臣百官无不恪守,就连他死后也不例外。

法国王室对于人民穿着打扮及阶级流动的焦虑并非在路易十四掌权期间才浮现。事实上早从十五世纪开始,政府就制定了一连串的禁奢令,从法律条文中便可看出端倪。一四八五至一六六○年间通过了十八项法令,意图管制法国民众的衣着及饰品穿戴。

例如,一五一四年颁布的法律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指出:“绝对严禁所有人,包括平民及非贵族人士……利用穿衣风格或服装打扮假冒贵族之头衔。”这两百年来,法国君主试过各种手段,包括限定贵族才能使用丝绸、禁止将金银用于织品(从而导致贵金属无法转入国库或在市面流通)、建立颜色位阶制度等。

从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教会讲道更进一步强化禁奢法的立意,要求每个人按照地位阶序着装,不可踰矩。

这些繁文缛节都是路易十四自己一手立下的规矩,但朝臣百官无不恪守,就连他死后也不例外。图/wikipedia

禁奢法是否真能奏效令人怀疑。以散文着称的哲学家蒙田(Montaigne)认为此举适得其反。他写道:“我们的法律试图规范愚蠢而虚荣的食衣开销,反而弄巧成拙,”因为这些法令“只会激起大家更想花钱的欲望。”但就在路易十四于一七一五年逝世后,禁奢法随之废弛,仿佛打开了水闸,追逐时尚的浪潮正式从上流社会解放,传入民间。

奢华的衣物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在服装类型全面解禁,人人皆能仿效的情况下,贵族只能在风格样式上作文章,藉由不断变化的细微差异来与大众做出区隔。

套句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七六一年小说《新爱洛伊丝》(The New Eloise)核心人物圣波洛(Saint-Preux)的话:“举目所及,人人不分贵贱,衣着大同小异;若非公爵夫人慧眼独具,能看出资产阶级女性所不敢模仿的风格特色,几乎无从区分贵族与平民。”这种“一眼看出风格特色的本事”加快了十八世纪法国服装样式变化的脚步,而现代时尚之滥觞,即源自于这种日益加速的演变周期。

社会上各阶层总是紧跟着上层人士的风向争相模仿。大众对时尚的议论尤其激烈,是因为有关服装的争辩已经演变成一种“代理人战争”,实际上的问题核心是旧制度一成不变的地位阶序正逐渐被日益显着的社会流动取代。社会阶层产生新的可塑性,使某些人感到惴惴不安,服装便成了代罪羔羊。

戏剧家埃德梅.鲍索(Edme Boursault)在一六九○年推出的《伊索寓言》(Les Fables d’Esope)写道:

巡佐太太要是穿得起,

就会浓妆艳抹,打扮得像个老鸨;

皮条客的妻子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

穿得跟律师太太一样端庄;

律师太太甚至胆敢

模仿议员夫人的神态样貌;

就连议员夫人也毫无顾忌,

与议长夫人争妍比美。

纪录显示,法国在路易十四之后确实继续立法规范布料的用途,但这些法令只是证明了当时社会铺张炫富的风气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仆人的制服被贵族拿来当成宣扬声望的工具,贵族间的地位之争最终促使政府在一七二四年立法禁止穿着制服的仆人使用缀有金银装饰的丝袜。

罗什在一份针对巴黎财产纪录的详细研究中明确点出,整个十八世纪,巴黎各个社会阶层─举凡贵族、专业职人、工匠、店舖业者、工人及家佣等─在服装上的消费都有所增长:“每一种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皆陷入不断加速的变化更迭之中。”

路易十四时期兴起的时尚出版业方兴未艾,自一七○○至一八○○年间,法国有多达五十种不同的杂志期刊在市面上流通,跟服装有关的书籍亦出现爆炸性的成长,十八世纪后半的出版量比起前半世纪足足超出五倍以上。因此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一六九七年出版的改编童话《灰姑娘》(Cinderella)在此时大受欢迎,或许也不足为奇。

一六九七年出版的改编童话《灰姑娘》(Cinderella)在此时大受欢迎。图/wikipedia

故事描述女主角透过一袭优雅礼服及精美便鞋的穿针引线,从可怜的厨房女佣飞上枝头嫁给国王,成为皇后。新衣的魅力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盗窃衣物的罪行亦随之增加。

一七六○至一七六九年间,巴黎的一千七百起审判案件中,就有九百多起(占整体的五成二)与衣物及亚麻织品有关。服装出租变成热门行业,假如灰姑娘真有其人,她只需要租件礼服就能脱离苦海,从无名小卒摇身一变枝头凤凰,但实际上的社会底层并没有如此幸运。

某位名叫拉方丹(Lafontaine)的人大吐苦水,说他把衣服租给那些“阅人无数的女性”(暗指妓女),最后她们却穿着这些衣服死在医院或牢里,害他足足损失了四千五百里弗(livre)。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