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技术创新 > 原本就是原本

原本就是原本

一九三零年代,几位法国数学家展开一项雄心万丈的计划,打算写一套“颠覆数学界传统”的高等数学教科书。
他们使用布巴基(Nicolas Bourbaki)这个共同笔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写出十一册影响深远的巨著。不过,可别以为布巴基的影响力仅限于高等数学,比方说,中学生都知道“空集合”是什么,而空集合的通用符号(Ø)正是布巴基首倡的。
布巴基有许多令人莞尔的事迹,例如刚开始的时候,成员将这个团体视为秘密结社,坚决否认布巴基是笔名。直到一九五七年,一位美国数学家为文介绍这个团体,学术界才惊觉这位“数学才子”竟然是个虚拟人物。
如今,布巴基的原始成员凋零殆尽,但布巴基这个虚拟人物依然健在,甚至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拥有一间办公室,继续经营这套统称为《数学原本》(Elements of Mathematics)的不朽巨著(目前已扩充至十二册)。
布巴基的一言一行都富有深意,《数学原本》这个名称当然不例外,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是要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Elements)致敬。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自我期许,希望《数学原本》能像《几何原本》那样,在数学界发挥长达千年的影响力。
大家一路读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请回过头再看看那两个书名的英文,然后好好想一想。
(我则趁机打个岔:上面的两个书名,原文分别是法文与希腊文,在此改用英文纯属便宜行事。好在这两个英译书名能和原文一一对应,并不算是全然的二手资料。)
发现问题了吗?是的,《几何原本》这四个字好像和原文书名有些出入,换言之,当年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在书名的考量上,似乎并未遵循忠于原著的原则。
这背后莫非有什么隐情?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由于问题十分复杂,必须另辟专章讨论,所以在此只能强调,让我们从现在起,改用《原本》来指称这本古希腊的数学经典。
以上只能算开场白,本文真正的目的,是要好好谈谈《原本》这本书。
●谜一般的作者
通常要深入讨论一本书,当然应该从作者谈起,可是很抱歉,《原本》虽然是历史悠久的畅销书兼长销书,作者欧几里得却是谜一般的人物。或许正因为反差太大了,有些数学史研究者曾发奇想,认为“欧几里得”可能是几位希腊学者的共同笔名!这个奇想的灵感来自何处,就不用多说了吧。
(如果能用“奇想”研究历史,那么我也会:几百年后,有人用时光机将布巴基的著作传回古希腊,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者发现,整理出他看得懂的一小部分……)

画家笔下的欧几里得
因此,虽然欧几里得的生平资料少得出奇,为了避免他被虚拟化,在此还是要设法介绍一下。话说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猝逝之后,他的帝国分裂成四大部分,其中位于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就是欧几里得的故乡。欧几里得和这个王国大约同时诞生,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便是编写《原本》这本书。传说中,托勒密王国的开国君主曾请教他学习几何的捷径,欧几里得的经典回答是:“几何,无君王之路。”
上文特别使用“编写”这两个字,言下之意《原本》的内容大多并非欧几里得原创(颇为类似孔子的“述而不作”)。事实上,欧几里得在数学上真正的贡献,是以十分有系统的方式,将他那个时代的数学整理出一个完美的架构。
再强调一次,《原本》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几何学,而是尽可能将当时的数学成就一网打尽,但由于几何在书中比例最重,其他的主题(数论与代数)也都佐以图形,难免让人产生它是几何专论的误解。正是这个缘故,欧几里得赢得了“几何学之父”的美誉──虽然严格说来,应该是“几何学教育之父”才对。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很想知道《原本》到底是用什么方式编写的。这个问题大可倒过来回答,请找一本用现代语言翻译的《原本》,随手翻一翻,你很可能会以为这是现代人编写的数学课本。
原因很简单,欧几里得在《原本》中创立了一个标准架构,从此以后,西方的数学著作(乃至数学论文)一直都是这么写的。甚至有一段时期,连物理学与天文学著作都依样画葫芦。
●两大精神
在这个标准架构中,最重要的两大精神是“抽象化”与“公理化”。
“抽象化”让数学得以从现实世界抽离,成为一种独立于自然界的抽象结构。例如几何学的前身是研究土地丈量的学问(Geometry=Geo+metry=地+量),但我们在《原本》中已经完全看不到土地的影子(书中没有任何应用题)。又如这本书里的“数”都是抽象的,比方说三就是三,不必对应三只小猫或三只小狗。
“抽象化”最明显的优点在于能将数学的用途推广到极致,例如3+4=7这个结果可以有无穷多的应用,三元加四元等于七元,三只小猫加四只小狗等于七只动物……(事实上,《原本》所讨论的数还更抽象,所以书中只有a+b, 并没有3+4)。另一个优点则是能避免歧异,举例而言,虽然圆形在自然界处处可见,但是真实的圆形各有各的瑕疵,没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唯有数学中的“圆”才完美无瑕,百分之百服从几何学的定义,因而放诸四海皆准。

《原本》九世纪希腊文抄本
至于“公理化”是什么,需要先从公理的意义谈起。
公理可以解释为“不容怀疑或不证自明的道理”,例如“整体大于局部”这个概念就符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绝对不会有人提出异议。而在《原本》中,欧氏使用十个公理当作整套书的逻辑基石(书中称为五个公设和五个公理,其实没必要如此细分)。换句话说,这本数学巨著中的每一项结果与结论,都能从这十个公理出发,经由逻辑推理而得。
这就是公理化的威力,这也意味着数学势必发展成一门纯粹使用脑力的学问(不必进行实验或观测,更不必做田野调查)。因此之故,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通常不将数学视为自然科学。另一方面,由于任何自然科学多少都会用到数学,使得数学理所当然成了自然科学之母。
追本溯源,《原本》是这一切发展的源头。
附录:公理化的实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传世之作,全书仅以三个公理当作基石。
公理一、每个物体都倾向于保持静止或等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唯有受到外力作用,它的状态才会被迫改变。
公理二、动量的变化总是正比于外力,并沿着外力的直线方向进行。
公理三、每个作用都会引发一个等值的反作用,换言之,两个物体施于彼此的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如果你觉得这三个公理似曾相识,那是因为它们的另一个名称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不过,牛顿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刻意模仿《原本》的结构,因此也将这三大定律称为公理,并放在全书开宗明义的位置(仅次于八个定义)。由此可知,这本物理学的经典之作实质上是一本数学书(所以书名中有“数学”两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所以那么成功,采用公理化正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无论哪个公理,都是将真实世界的规律加以简化的结果,正因为简化,所以易于研究。
想必有人不禁要问:“牛顿运动定律”居然是简化版?没错,比方说,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仅适用于接触力(例如摩擦力),对于超距力(例如磁力)并不完全正确,只能算是一种粗略的描述。
由于数学公理都是真实规律的简化版,利用数学描述真实世界一定会有局限。例如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发展出来的力学,只能描述速度不太大的运动。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则近在眼前,根据“欧几里得公理”发展出来的欧氏几何其实也有局限性,并非所有的空间皆能适用。
至于欧氏几何应该如何修正或推广,当然也要另辟专章才能讨论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29年英译本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