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滋咔滋、咔滋咔滋”——听到吃东西的声音是不是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唾液快速分泌呢?夜半时刻肚子感到空虚,美食又还在外送途中,一时半会儿吃不到宵夜该怎么办呢?先看看吃播也是能够过过瘾的,也因此一部分的影音创作者就抓住人们对于食物的关注,搭配 ASMR,强调食物在唇齿间的咀嚼声,将大啖美食的画面及声音制作成影音大饱观众耳福。然而真的所有人都对 ASMR 放大的声音感到愉悦或疗愈吗?
每个人看/听别人吃东西都能感受到愉悦?。图/Freepik
对声音过敏?
您是否有这样的经验?在忙碌、deadline 逼近感到焦虑时,或是一个人走在暗巷中紧张、害怕时,任何风吹草动的声音都会被放大或形成干扰。从空调的运转声、时钟的滴答声到进出门的开关声等,都像是背后有只怪兽正朝我们扑过来,若长期维持听觉过度敏感化(Auditory Hypersensitivity / Oversensitivity)的状况,则可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头痛、恶心的感觉,甚至要到身心科寻求帮助;而原本有慢性耳鸣问题的人,也有可能会增加耳鸣发作的频率 。
这类对外界声音过度敏感的状态,最早是由美国听力学家 Johnson 在 1990 年代将其定义为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 4S),然而与听觉过度敏感化不同的是,4S 患者主要是对特定的“触发声音”(trigger sound)出现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不耐受性(intolerance),有些患者甚至连相关的视觉或嗅觉刺激也可能引发恐音反应 。2001 年时,恐音症(misophonia)一词被提出,其字义为:对声音的憎恨 ,被用来描述当面对特定、重复的触发刺激时(例如:咀嚼声、呼吸声),会出现愤怒、厌恶的冲动反应。
容易对声音感到焦虑、不舒服,就是有恐音症吗?
人类因声音感到困扰、对声音耐受性较低的状况,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噪音敏感(Noise sensitivity):指无论噪音大小(响度)如何,人们对噪音的生理及心理反应都变得敏感的状态,因此他们通常在安静的环境中感到最舒适。此症状在经历过重大脑外伤的人是很普遍的,在自闭症患者中也很常见。
听觉过敏(Hyperacusis):指当声音大小(响度)是在大多数人可以忍受的范围时,听觉过敏者则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或疼痛。研究指出,一般人对声音响度的容忍度可以达到 100 分贝,甚至更高 ,而听觉过敏患者只能容忍 60 至 70 分贝的声音大小,大约是一般人说话的音量,即会造成其不适。
声音恐惧症(Phonophobia):与上述两者不同,声音恐惧症所造成的不适并非由物理声音引起,而是患者对声音的预期恐惧,他们“害怕”可能出现的声音,这样的害怕情绪会导致焦虑,且可能加剧已有的听觉问题(听力损失、耳鸣)。
虽然这些对声音耐受性的相关症状各有不同,但这些病症不一定都是单独出现的,听觉过敏者有很高的比例会伴随着严重耳鸣 、声音恐惧症的患者也可能因有听觉过敏而更容易对声音感到焦虑、害怕。
恐音症到底是什么?
在恐音症还未被正式定义前,经常被归类为听觉过敏或是强迫症,对其应该被归类为精神疾病或是听觉的相关障碍,各界学者们也都有不同看法,究竟恐音症有什么特殊之处,让我们来揭露它的庐山真面目。
对恐音症的诊断标准最早由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在 2013 年首先提出。而后,Jager 等人历时五年对近 600 位恐音症患者进行研究,并于 2020 年提出修订版的恐音症诊断标准。对于恐音症的诊断标准建立及更新,都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恐音症的重视与关注,然而恐音症至今仍未被列入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及《国际疾病分类》(ICD)当中。
由于,恐音症在研究的早期阶段定义及描述并不统一,诊断的方法和评估的标准也不相同,在如何定义和评估恐音症上尚无一致性,而这也促成了 Swedo 等人透过与各界学者的讨论与对话,逐渐对恐音症的概念达成共识,其项目包含:
症状描述:对特定声音刺激(触发因素)的耐受性降低,且触发因素通常是重复的、由人的身体产生的,会造成患者过度的情绪、生理和行为反应。
触发因素: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是听觉上的,包含口腔的声音(咀嚼、进食、咂嘴、吸食、咳嗽、清喉咙和吞嚥等)、鼻音(呼吸和嗅闻等)、人为制造出的声音(按原子笔、敲键盘、轻敲手脚和拖长脚步),以及物体发出的声音(例如:时钟滴答声)或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也有机率对视觉上的触发因素(折手指、抖脚、晃腿或看他人进食)有强烈反应。
触发反应:在情绪方面,愤怒、恼怒、厌恶和焦虑是最常见的;生理上则会引起自主神经兴奋,使肌肉紧绷、心率加快和出汗;行为反应上可能会对触发因素进行攻击,或以回避、阻止、模仿的方式减低触发因素所带来的不适反应。
与其他疾病的关系:恐音症的症状无法用同时发生的其他疾病做更好的解释。恐音症可能出现在听力正常或听力损失的人身上,单独或和耳鸣、听觉过敏等病症一起发生都是可能的。同时,精神疾病也可能与恐音症共病,包含焦虑症、情绪障碍、人格障碍、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等。
对生活的影响:患者在职场及求学阶段都可能因注意力无法集中,而无法执行工作任务、达到目标。在社会上,也会因无法如常与人互动、建立关系,最终与人群疏离。于家庭关系上,患者可能因家庭成员的行为或声音触发患者的不适反应,导致关系紧张和冲突。
恐音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许多挑战。图/Freepik
神灯精灵请帮帮他们吧!
虽然目前恐音症的盛行率、发生率、好发年龄及患病原因尚无定论,但患者们无法与其他人正常社交、共餐甚至可能连大众交通工具都无法搭乘,真的很辛苦!所幸,应对恐音症,专家们还是有点办法的。目前主要治疗、减缓恐音症症状的方法主要有三项:
物理隔绝:使用能降低因触发因素引起心理或生理反应的用品,如:耳罩、耳塞、降噪/隔音耳机、白噪音机等用具,阻挡声音或降低对触发因素的反应。
治疗法:主要为耳鸣再训练疗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两项疗法皆协助患者在遇到触发因素时,对产生的情绪及行为进行控制,需透过专业人员制定计划与课程,搭配患者逐步练习、适应触发因素,最终回归日常生活中。
药物:用于恐音症的药物尚在研究当中,目前有研究显示使用抗忧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能使患者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近期也发现类固醇可以减缓恐音症者的不适症状。
另外,因应科技化的时代,恐音症治疗协会也提供 app 及操作说明影片,透过应用程式录下触发声音,并设定触发因素的音量、持续时间、播放频率,这些设定会在使用者听音乐、看影片等放松时段运作;使用者可以透过慢慢增加触发因素的持续时间,逐渐适应触发因素的出现、降低对触发因素的敏感反应。
所以,真的所有人都对 ASMR 放大的声音感到疗愈与愉悦吗?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也因为恐音症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大众对于恐音症的了解尚未普及,因此对声音耐受性低的相关疾病已有所熟悉的你,若是发现身边亲朋好友对于声音感到敏感或是对重复动作所造成的声音感到严重不适,请协助就医寻求帮助、理清病因。最后,若真的遇见“专属”的触发因素,当下除了要求对方 Freeze & mute 之外,相信我们已经知道还有哪些方法及资源可以应对这样的状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