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于赓哲指出,华人社会自古以来有“猛兽禁忌”,必须用更凶恶的事物来避邪。
许多古代建筑门前都会摆放一对石狮像,但其实狮子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动物,并不是原产于中原,究竟为何狮子会变成家家户户守门的“神兽”?对此历史学家给出解答,认为背后深受古希腊文化以及古人的“猛兽禁忌”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指出,狮子应该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原,且不管是“狮子”或早期的称呼“狻猊(音同酸尼)”,都来自外来语音译,“狻倪”被认为来源于塞族语言“sarvainai”,后来波斯等国家进贡狮子给中原王朝,称呼又受到波斯语“shir”影响,于是改称为“狮子”。
至于石狮像则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起初东汉的石狮像和西亚的十分相似,但后来的工匠都没看过真正的狮子,于是造型逐渐“走钟”,比如真正的母狮其实没有鬃毛,不过工匠并不知道,为了分辨狮子的性别,还自创了几个特征,像是石像位置是左雄右雌,鬃毛的部分则是公狮卷毛、母狮直毛,或是直接在母狮像的脚边做出几尊小狮子。
而石狮像除了摆设以外,也象征勇武,这点主要是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唐三彩的陶俑中,能够看到不少头戴狮皮帽或虎皮帽的形象,而这个英雄形象就是来自于古希腊。石狮像还有避邪的功用,因为华人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猛兽禁忌”,为了不让邪鬼进入宅邸,就必须依靠更加凶恶的形象。
另外《国家人文历史》也指出,根据《元代石狮趣谈》一书考证,唐代人都居住在“坊”内,坊有围墙,还有牌楼样式的坊门,为了防风抗震、避免坊门倒塌,通常会在坊门的每个柱脚处设置一个大石块,但这样不美观,于是工匠在石块雕上狮子、麒麟等瑞兽,以求镇邪赐福,石狮像也逐渐演变成守门的常见摆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