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王,统一度量衡、采郡县制度及中央集权,也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重大工程,但由于施政过于急躁,导致秦朝迅速灭亡,而后人发现他的陵墓时,出土大量的兵马俑,但不少人也困惑,为何秦俑间都会有土堆?其实大有用处。
根据《每日头条》报道,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阳村,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是中国目前保存完整且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寝,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在1987年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奇景也吸引许多游客到此观看。
而兵马俑被挖掘出来后,不少人也发现,两排兵马俑间就有一座土堆,其实土堆是“夯土墙”,也就是所谓的“承重墙”,主要用以承载棚顶的横木避免塌陷,兵马俑坑坐西朝东,为土木结构建筑,因此一开始建造时,会先挖深约5米的坑,底部再铺满青砖。每隔3米处建造东西向的夯土墙。
待夯土墙建成后,于墙两侧依次排列木质立桩加固,之后把横木搭建于夯土墙及木质立桩上,形成密集的棚木,再覆盖一层青膏泥,用此隔绝水分渗入,最终在上面盖苇席、黄土构成棚顶,等兵马俑放入坑中后,用立木封住通道并夯实,达到封闭效果。
坑内夯土墙保护兵马俑,即使经过2千多年,秦俑仍能保持站立,而里面包含8千多种兵种与兵器,放入不同的坑道中,有助于区分兵种,看起来也较整齐,而夯土墙的材料就地取材,在当时也能节省人力,可说是古时非常了不起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