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上瘾行为和强迫行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药物和酒精是上瘾的主导因素,直到精神学家和心理学家发 现,当大脑在进行特定的活动时,大脑里的化学信号(译者注:化学信号是指细胞感受刺激后合成并传递到作用部位引起生理反应的化学物质)便被激活——当人们 在发生性行为和赌博时,大脑中的化学信号能够让人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上瘾行为,从而大量地消耗人的精力。
接下来要给大家列举出上瘾和强迫的例子,都是大家熟知的(或者说不能被完全理解的)行为,尽管个中原因令人费解,但它们都具有伤害大、难以戒掉的共同特征,并且上瘾原因通常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愉悦、减缓焦虑——就和药物依赖一样,让人上瘾。
10. 抓头发
传统观念认为小男孩总是会去扯小女生的头发,造成学校秩序混乱,是因为他们调皮捣蛋或者暗恋对方。事实上,抓头发这种强迫性行为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调(叫做拔毛症),患者们无法控制自己抓头发的冲动——更甚者会强迫性地将头发拔掉。
目前,基于这种病症研究的科学还不是很发达,但是研究者通过观察人类物种,已经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动物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往往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比如当鸟失去朋友或配偶时,它们就会以拔毛行为来弥补失去伙伴的遗憾。
虽然人类不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产生这种行为,但是拔毛症的出现通常也与创伤及压力有关,因为拔毛所带来的感觉能够舒缓情绪(不管是暂时性舒缓还是能够根除不快)。
对于动物和人类来说,虽然抓头发或者拔毛是痛苦的,但是这样会释放某些激素,带来快乐。和药物一样,通过重复这样的行为舒缓压力,于是上瘾者就会在更大程度上获取同样的放松(或者“兴奋”),直到这样的强迫带来毁灭性的伤害。这样的结果是,鸟通常会拔掉所有的羽毛直到只剩下头上的毛,而人会拔到自己秃顶。
9. 吃头发
无论是竭力隐藏证据,还是只是简单地延伸了抓头发的习惯,拔发症患者有时(约5%—10%的时间)会吃掉拔下的头发(即食毛症)。不幸地是,对于那些食发之人来说,人体肠器官——正如室内水管一样——很容易因此堵塞并且损坏头发的生长,以及产生一大堆不止是秃头和尴尬之类的问题。
往好的方面想,就算人类(以及动物)不再吃头发,而只是简单地吸吮。虽然吸吮头发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讨论,但其实人类吸吮头发和动物吸吮大拇指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即觅食反射(又名寻乳反射,是哺乳动物最基本的本能之一)会驱使婴儿不断地去寻找可吸吮的物体。许多婴儿可以满足于一个奶嘴、一根手指的吸吮,但尽管如此,根据一般的性别惯例而言,女孩的头发更长,因此女孩子具有吸吮头发这种强迫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在早产或者过早与妈妈分离的小猫小狗中,要找到一两只身上有一块块缠结毛是很容易的,因为同窝伙伴会不断地吸吮对方,毛发的颜色会慢慢淡化,以至于整块整块的掉。
8.咬皮肤
有时候,口欲滞留会导致吮吸拇指或者咀嚼头发的行为更加强烈。咬指甲就是一种人们最常见的紧张习惯,但这实际上可以升级到咬并且啃手指皮肤。
这叫做冲动强迫症。如果人们经常性的啃咬手指皮肤,那么啃咬的地方就会生成老茧。随着需求的增长,这些人会啃咬更多、更用力。这种行为常常会使他们得到相同 的“解脱”。就像是强迫性的扯头发,得到的解脱感或者甚至愉悦感足以超过相关的疼痛,这样消极的啃咬会升级为彻底的自残。
皮肤选择疾病(或者抓痕症)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揉、挠,或者仅仅拉扯皮肤,这是一种可预见的令人讨厌的副作用。虽然这种疾病通常和药物滥用有关,但这也能使清醒的人出现问题,使其治疗和诊断复杂化。
7.拯救动物
多亏了不连续的有鉴赏力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囤积者”相当坚定地存在于公众意识里。那些错过A&E美国卫星电视频道和生活时间频道播放连续公益广告(PSA)的人,即“囤积者”,他们要么买太多东西,要么经历一种无法摆脱任何东西—甚至垃圾的焦虑。
这种特殊疾病有一个特别子集叫做“囤积动物”。当宠物爱好者无法再提供充足的照顾和卫生设备给小动物,但拒绝放弃它们或者拒绝停止搜集更多流浪动物时,这就 会引发问题。“囤积动物”的行为经常(特别是在电视上)在业余饲养员和那些不是《价格猜猜猜》粉丝的乡村人之间出现。新的证据表明,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囤积 动物病例是由于人们试图“拯救”易受伤的动物造成的。
不管宠物收养者是为了减轻愧疚感还是试图满足关心的本能,当他们在周围看见流浪狗或者在转换频道看到以莎拉克劳克兰(Sarah McLachlan)为特写的广告,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法对动物说不。最终积累的这么多救助动物会变成人质危机,它们需要再次接受全面救助。
6.喂食
另一个普遍的以动物为对象的强迫症是,喂食者有过于强烈的给野生动物提供食物的情感需要。不管他们是给自己的宠物喂得太多还是享受于给野外的鸟喂食(鸽子、 鸭子和其他禽类通常会成为受害者),这些人相信自己这么做是出于同情,但事实远非如此,这样喂食在动物身上引起了各种膳食问题和其他方面的并发症。
在这种意义上,动物喂养者是一种喂食双方的“复合瘾”,因为人们的这些行为和对野生动物合理膳食的忽视,会导致他们“惯例喂过的动物对人为提供的食物上瘾。事实上,强制喂食通常是大量动物救援工作的源头。因为“照顾”这些生灵的责任感迫使喂养者把它们带回家。
喂养者的行为可能是是厌食症的另一种负面影响。饮食失调的人们经常困扰于想要给别人吃东西的冲动——为了补偿自己挨饿的时光,这些都能成为上瘾边缘的行为。
5.化妆品
尽管这种“瘾”也在曾莫名其妙地流行后被轻率地大事化小成打上一个“……控”的后缀,时尚杂志讨论对某种化妆品的狂热时实际还是在“上瘾”这个严肃问题上打擦边球。
人们——不只是女性——都可能会对够买和使用化妆品上瘾,出于同样的原因,其他人还会强迫症般戏剧化地狂买、囤积甚至毁伤自己。
也许病症是从积累“足够多”不同产品的渴望,或竭尽全力达到美的标准开始的,多亏了区区化妆还不至于造成身体畸形疾患(强烈认为自己身体某部分不好看),退而求其次,这就成为了一种强迫症。
从整形方面看,虽然人们并不总是没完没了地往整形外科跑,据估计还是有约15% 的整形手术顾客有身体畸形疾患,而且约有四分之一的身体畸形疾患患者曾不断尝试各种整形手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示,强迫症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对头 发问题的执拗,到患者变得没有一个面具般的化妆就无法走出家门,她们可能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来让自己“找到状态”。还有,我们也不应该忘了由“美丽”上瘾导 致方方面面影响中的饮食失调。
4.忏悔
其实,忏悔比人们心中所想的要更加世俗化。强迫性神经失调症(OCD)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点搞笑的小癖好,比如患者会强迫性地计数、抚摸、清洁或者只是发出些怪音。然而,真实的情况能够通过不怎么引人发笑的方式反映出来。
难 以抑制想要去忏悔的冲动(不局限于宗教层面)常常会使人上瘾。就像其他会使人上瘾的药物或者行为一样,人们焦虑和强迫的根源甚至会和很小的或者是臆想出来 的过失挂钩,他们会把忏悔当做通向解脱的唯一途径。愧疚感,尽管是负面的,像是同情心泛滥,它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但是,强迫症会逐渐恶化这种负 面情绪,直至病态化。
当有焦虑倾向的人想要通过忏悔来减少愧疚感时,大脑中刺激反应的反馈环节很快就会让他们控制不住地承认并且检讨自己的错误,这会逐渐发展上瘾的。
3.旅行
现在,每个人都想要从日常琐事中脱身,好好旅行放松一下,然后再打起精神好好工作。可是,这种从日常生活中“逃离”的欲望是会上瘾的。再者,“旅行上瘾症”这个表述是由旅行爱好者提出的,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合理的紊乱。
这 种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就好比一本好书、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看到最后,粉丝们都会有种失落之情。一场旅行的告终,会给人留下无尽的失落,甚至会诱发公共场所恐 惧症,或者使人都不敢再走出家门与外界接触。旅行依赖症通常需要长久的忍耐和调整才能缓解。在一场旅行的极度欢愉中,人们很可能享受到了逃避世俗而得的快 乐,患者们就会尝试通过赌博或是看电视这样的事情,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得快乐。
虽然很少有人能满足心中的冲动,想要逃避平凡而熟悉的外界环境,做到与世隔绝,但是孤僻的症状会和戒掉一个更加传统意义上的瘾一样有害健康。
2. 定计划
很多人被混乱无序的日常生活搞得头昏脑涨,他们没有尝试度过精神健康的一天或去度假来缓解一下,反而强迫自己对生活进行规划。强迫症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想要预测未来——不是通过超现实的方式,而是想要对每天生活内容有所准备和控制。
就像《天龙特工队》(A-Team)中的汉尼拔(Hannibal),有强迫症的规划者们强烈想要通过计划来寻求安慰——或者说是逃避失控的感觉,那种对计划的期待就像从云霄飞车最高处冲下来,或者坐在最前排看演出,很刺激、很享受,但对计划、预测和安排好每天生活细节的人来说,不能控制生活就是件极其痛苦之事。
失控并不会减少他们做计划的需求,做计划本身就是一种缓解方式,即使这些计划有时候不能实现。
1. 青少年运动
父母就像贩毒者:小孩子们总是想获得父母的注意力,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吸引力了。我们经常会被堵在飞机上,或者是小商店里,看着熊孩子们又吵又闹,父母们则又哄又骗,但只会让孩子们愈加无法无天。
这就是行为调节。孩子们本能地需要父母的关心,会不断重复某些行为来确保自己获得父母的注意力。所有的行为调节都是想要得到回应,你会逗自己的狗,也会夸奖小朋友会自己上厕所不用纸尿裤了。简单来说,积极的强化行为是调节行为的根源。
所以,当孩子们本能地渴望爱和父母的注意力时,做特定的运动能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不再重复原来的行为,即使将来他们形成独立于父母的人格,发现自己对运动的爱好完全是由于外部因素,但他们也很难改掉对运动的热爱。
就像一项案例研究中一样,即约翰·休斯(John Hughes)对高中生活的赞歌《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中,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Emelio Estevez)所扮演的角色——一个典型的男运动员——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被拘留,听上去他真的渴望当学校的运动明星吗?或者他只是项尝试体验一下自我毁灭的行为,逐渐丢掉扮演运动员的需要?
其 实不然,不像其他上瘾或冲动行为,青少年继续进行运动的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从愧疚(已经投入的大量时间和金钱)到承诺获得更高的奖项(从个人角度来说, 即使学术奖学金总金额更大,但运动奖学金比学术奖学金或其他奖学金的金额要高),不管是从情感、身体还是社会价值方面来说,这一切都使得青年运动员无法轻 易放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