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脱的深圳民间探险者李成
白颊猕猴
时隔57年 中国再次宣布发现灵长类新物种,独家专访发现者民间探险家李成。
2013年10月1日,作为一名业余观蛇者,因为在西藏发现首次在中国境内出现的坎氏晨蛇而成为新闻头条的主角,那次采访结束时,李成曾经告诉记者,在即将来临的黄金周假期,他将再次深入墨脱,这次他希望能够拍到“大猫”。这时的李成并没有想到一个更大的惊喜正等待着他。
2015年3月26日,国际最权威的灵长类研究杂志《美国灵长类学报》在线出版了一篇关于西藏发现全新猕猴属物种的论文,而这一发现的最初记录者正是来自这位我们熟悉的深圳民间探险爱好者李成,这次意外的发现源于2013年10月那次参加西藏二调考察留下的红外线摄像机。
作为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的重要成果,因该种猕猴成年后脸颊部具有稳定的灰白色毛发,李成和另外两名联合发现者——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灵长类专家范朋飞、西南林业大学研究人员赵超一起将其命名为“白颊猕猴”(Macaca leucogenys)。这也是继2013年西藏二调发现鸟类新纪录猛隼以来又一重大发现。李成表示,藏东南尤其是墨脱地区是中国最后的伊甸园,生物多样性超乎想象,但近年来的开发也令人对这个最后绿洲的前途担忧。
2015年4月,坐在记者对面,李成仍难掩成为一名物种发现者的兴奋。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李成从未想到过自己在野生动物领域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我知道那里有中国最后最好的原始森林,多年来一直很好奇里面到底生存着什么样的动物,也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墨脱,这次发现的白颊猕猴,更像是给大家的一个惊喜”。
3年前已经偶遇“新猴子”
从事生物研究的业内人士都知道,发现一种全新的大型物种并不容易,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人类对这个近亲已经研究得相当深入,所以,2004年,当印度学者宣布发现全新的猕猴属物种“藏南猕猴”时,曾让不少国内从事灵长类研究的学者羡慕不已,而中国学者上一次发现全新的灵长类物种还要将时间推回到1958年,由谭邦杰老先生描述的白头叶猴,距今已有57年,所以,当李成、范朋飞、赵超发现全新的猕猴属物种时,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当三人发现全新灵长类物种的消息传出后,包括BBC在内的多个全球媒体联系李成了解发现的过程,而李成告诉记者,实际上,早在2012年夏天,他就曾经看到过这种全新的灵长类动物。
2012年9月,李成第一次跟几名野外探险爱好者深入墨脱,当时正在从波密县翻越缩瓦拉山口,目标是墨脱县城东南部无人区深处的贡堆神山,在翻越山口后的第二天,从海拔4000米的营地前往海拔1600米的多嘎村途中,当下降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地带时,右手边的森林里响起了一连串尖锐高亢的“啊哦……啊哦……”的叫声,然后李成看到一群(大约10只)猕猴开始从离他不到50米的地方往右边的支巴弄巴河谷深处逃跑,当时因为树枝太过浓密,李成没能完全看清楚这群猕猴的样貌。
当时,李成凭直觉认为这种猴子肯定不是普通的猕猴,“因为我在香港大帽山附近曾多次遇过野生猕猴,也听过它们的叫声,与我在这里听到的叫声完全不一样。”
李成告诉记者,在墨脱县境内探险并不容易,这一带地形江河与雪山交错,交通非常不便,即使如今,要抵达白颊猕猴的模式产地,仍要穿越蚂蝗与蜱虫遍布的丛林,攀爬一些危险的悬崖,白颊猕猴的模式产地格当乡就是墨脱最著名的蚂蟥山,考察过程异常艰辛。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不少物种与其所生存的原始森林才得以保存下来,白颊猕猴几乎不会在人类村庄附近的次生林里生存。
这次邂逅之后,李成就对墨脱留下了念想,总想着什么时候再回去探探究竟。
次年再入山留下31台摄像机
这次探险之后,墨脱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令李成念念不忘。2013年10月,受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与西藏林业规划研究院的邀请,李成参加了墨脱县的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当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李成就曾说过,这次去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放红外自动相机,希望能够拍到大型野生动物。当时李成曾经期待拍到“云豹”等在内陆森林已经绝迹的大型猫科动物,然而,这次深入墨脱,李成再次与这种猴群相遇。
“当时,我在格当乡的美玉隆巴河边再一次清楚看到并听到这种猴子,并且确认与2012年遇到的猴群是同一种猴子,当时这群猴子在河边嬉戏,我在不远处的一座山坡上居高临下观察,视角非常好,看得很清楚,这也是我第一次拍摄到这种猴子的完整外貌。”
李成告诉记者,当时他并不能确定这种猴子是一种全新物种,因为从外形看,它与该地区另一种灵长类动物熊猴的外形比较相似,由于没有更多证据,只能初步鉴定可能是熊猴。
时隔半年之后,到2014年4月,李成再次深入墨脱收集所有于2013年10月布置的红外自动相机后,发现一共拍摄到700多张这种猴子的照片和100多段这种猴子的视频,有了更多充足的证据,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种。
李成告诉记者,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也遇到过六次白颊猕猴,并且是在不同地点见到的,但每群猴子总数都不超过10只; 墨脱地区大部分都覆盖着难以穿越的丛林,进入猕猴的栖息地也多数需要用刀砍路,即使在有路的林子里,也是会造成很大动静的,而且墨脱县的门巴族与珞巴族群众也多数有打猎传统,这一带的猴子非常怕人。所以多数的情况是,先听到了猴子见到人的报警声才根据声音找到猴子,河边那群大约是因为河水的声音很大,猴子没能事先听到我们的动静,我们才得以从远处观察它们,最终这群猴子还是发现了我在拍摄它们,并且又发出同样的叫声并往树上逃跑了。
与印度学者夺“第一发现者”
李成随后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个消息,大理大学的范朋飞教授与西南林学院的赵超先生也拍摄到了这种猴子,于是李成迅速与他们取得联系,并且一起对高黎贡山与广西地区的熊猴、四川唐家河的藏酋猴以及2004年印度学者发表的藏南猕猴进行了对比研究,范教授与赵超是专业的灵长类学家,且范教授的导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蒋学龙研究员此前也刚好做过熊猴与藏酋猴的分类研究,“最终,我们经过与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的多位专家确定,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从未被科学界描述过的猕猴类群。”
今年,大理大学的范朋飞教授把李成收集到的这种新发现猕猴的叫声与从高黎贡山熊猴的同类报警声做了声谱对比分析,为确认新种白颊猕猴提供了重要证据。
李成告诉记者,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在与印度学者交流时因为提供了生殖器等重要分类证据的照片,结果引起了印度学者的注意,由于这种猴子可能分布的地区会使关键照片的交流极可能威胁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李成说:“自从交流过这些照片后,印度学者就再也没有回复我们,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加快研究进程。”如果印度学者率先发布研究成果,这样重大发现又将记在印度人名下。
2015年年初,李成、范朋飞、赵超三人共同撰写了一篇描述这一发现的研究论文,题为《白颊猕猴:藏东南墨脱一个猕猴属新物种》,并将这种猕猴命名为:白颊猕猴(学名:Macaca leucogenys )。2015年2月,这篇论文投寄给了国际权威灵长类研究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15年3月,《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美国灵长类学报》杂志)编辑部正式回函,接收这篇论文,并于2015年3月26日该杂志在线出版这一论文。这表示,国际学术界初步认可了这一新物种。
发现者之一的范朋飞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白颊猕猴刚刚被描述,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尽管权威审稿人已经初步认可,他个人认为现在不能确保这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就毫无争议。但是这个问题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采集到实物标本并完成分子生物学分析后会更加明晰。
范教授表示,他们计划与西藏林规院一起寻找皮毛或粪便获取DNA,以便更进一步划分出种属地位。其次,将会更加详细地理清这一地区猕猴属各物种的分布状况与各自的生存环境,以及试图找出造成它们分化的原因。“另外,白颊猕猴的行为与生态学也是我们急需了解的。”
最后“伊甸园”亟待特殊保护
深入墨脱的李成在微博里留下的墨脱印象:“几乎每次造访都会有全新的发现,墨脱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仍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在这里,李成发现了从未在中国境内出现的坎氏晨蛇,范朋飞教授与赵超也曾经首次发现黑胸楔嘴鹩眉。在腹地布琼湖,这几年发现20多种新物种。范教授感慨:“我们对墨脱还了解得太少,以至于每次造访都会有惊喜。”
墨脱成多物种焦点地区
李成告诉记者,涵盖墨脱的东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地理与丰富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多样的物种分化,也产生了这一地区多样性的灵长类物种。
然而,人类活动延伸到哪里,哪里的自然环境就会受威胁。墨脱地区之所以保持了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类甚少在该地区活动有一定的关系。李成告诉记者,目前墨脱境内的刀耕火种已被禁止,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保护区也严禁砍伐森林,所以应该不会存在砍伐森林对栖息地的影响。最令李成等研究者们担心的是大规模水电站的开发和建设,可能会彻底破坏墨脱地区完整的自然生态,包括对最新发现的白颊猕猴造成严重影响。
范朋飞教授告诉记者,墨脱县因为雪山与江河交错,极易造成物种分化,以前因为交通不便而很少研究这里,而这一带又刚好是东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又是动物学上的古北界与东洋界的交汇地点,还含有大量的青藏高原区系物种,所以这一带的重要性对科学界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必将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新物种,同时,白颊猕猴的发表无疑会更让墨脱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焦点地区。
新物种或是冰山一角
而据记者查询2004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资料获悉,雅鲁藏布大峡谷已被确认为世界上最深、最长的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的天然水能蕴藏量达7900余万千瓦,其中,大拐弯峡谷占整个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量4亿千瓦的10%。拟建的墨脱水电站装机容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2倍,将是世界顶级的水电站。
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墨脱县从支流到雅鲁藏布江干流,都在规划与建设各种从大到小的水电站,这令李成等人非常心焦。
范朋飞表示,如果在野生动物密集区建大型水电站,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大片动物栖息地被淹没,此外,也将对沿岸的气候、地理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改变,具体会造成多大的破坏和损失很难估量。
李成说,作为这一物种的发现者,对于保护这一物种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使命感,“长久以来我们知道中国最好的森林就在这里,但是我们一直不清楚这里生活着什么样的野生动物,相信这些发现只是掀开了墨脱县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冰山一角,接下来墨脱县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被公之于众,我很担心这个由中国人发现命名的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在发表后的不久即被破坏。我们对墨脱还了解得太少,不能在未做任何深入了解之前就失去它。”
记者手记
内心热爱助他完成人生升级
这不是记者第一次接触李成。两年前,因为听说深圳有个业余野生动物爱好者经常在野外观测野生动物还发现了稀有物种,记者第一次采访了李成。这个湖南小伙子当时还没有结婚,说起野生动物虽然是门外汉,却两眼放光,不管是野生动物知识还是摄影技术,都是李成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己钻研的,也恰是因为源于爱好,李成在野生动物观测方面做到了别人难以做到的深度。
即便对于专业科考人员来说,墨脱也不是一颗可以轻易触摸的“宝石”。它有着难以穿越的丛林和悬崖,遍布山林的蚂蟥和蜱虫。
3年来,李成从一个业余菜鸟到爱好者,到新物种的发现者,是内心的热爱帮助他完成人生的升级。
目前,李成已经成为IBE的兼职摄影师,并出版了一本自己拍摄的蛇类专辑。正如李成自己所说,有时候,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拼命去做,拼命去做好,虽然正式职业是从事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设计的高级结构工程师,但是因为这份兴趣和爱好,让他的生命发出不一样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