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人,究竟是真是假呢?有网友在PTT上开起了这个讨论。
西元前262元,秦国与赵国倾全国之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一代)展开会战。秦国主将为白起,赵国起初由廉颇统领赵军,抵御秦国大举来犯,之后却遭赵王撤换,改由赵括领军,转守为攻,率主力部队与秦军决战。未料赵军遭受合围,主将赵括率军突围,身中数十箭身亡,以致全军溃败。最后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卒,史称长平之战。
但即便是在当代,40万人都是个不容小觑的数字,不少学者如朱熹、钱穆都对这个数字提出质疑。但近来有网友Fed撰写系列文章剖析长平之战的始末,由于内容浅显易懂、分析精闢,很快就被网友赞爆,尊称他为战国王!Fed认为:
1.赵国确实死亡40万人
但这坑杀并不是活埋 指的是杀害并埋。换句话说,并不是全死于屠杀。赵国人口有多方估计,但依我个人经济史的训练,以其当地疆域与环境估计,约200万人弱。不只一个来源记载,在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15岁以上的男子,如果以古代15岁以下人口往往占1/2弱,那赵国15岁以上男子确实是约40万。
2.40万人的组成
由于缺乏足够的记载,但应该是15万人左右是真正的军队,其他25万人是后勤部队。因为当时那场战役,其实是秦国第一次总动员尝试灭主要国家。所以赵国也总动员了。但25万人大概是沿线转运兼屯田兼警备的二线兵力。只有约15万人是前线主力。
举另一个例子说明 宋神宗时的宋夏永乐城之战 有明确记载宋军死者1万多人,但又有记载说宋方死亡20多万人。其实两者都对是,与长平之役一样的原因,被切断水源消灭的主力宋军确实是1万多人,但主力与防御枢纽的永乐城被突破后,其他周边的警戒、后勤部队(民伕)全部难逃死劫。宋时经济条件与交通技术当然比战国好。但宋重文轻武,导致具实战力的主力兵比例极度偏低是宋后来多次惨败的主因。
3.秦军状况
根据记载 秦国总动员人数约60~80万,但前线约20万人。因为秦军必须将供应线从今日
陕西拉到河北南部,因此秦军主战部队比例会比赵军低。
4.廉颇的战略
非常直白,就是利用守势与工事,拖垮秦军。秦军也非常清楚廉颇的策略,因此秦军一直力图打破僵局,但廉颇不是省油的灯,由他部署与督导的防线,一直屹立不摇。
5.决战爆发前态势
一般简史课本不会说的故事,就是赵国当时已极度疲惫,因为所有男子都无法好好耕田,北方牧场也因缺乏骑兵掩护无法放牧,赵国生活极度困难,因此赵廷上下都希望赶快有,决定性战果。但赵国不了解的是秦国更处于崩溃边缘。因为赵方是守军,在本营附近,而秦军更远离其主要根据地的关中。如果再拖半年,会狼狈撤军被追击的是秦国。
6.白起的策略与决战
由于秦军疲态已现,白起除利用宫廷谣言,更重要的是他刻意安排小细节与小接触战,让赵军新统帅赵括错估秦军士气与力量。没错,如果用三国志游戏的讲法,就是秦军士气降到60了。但白起让赵括以为只剩40,由于背负赵廷希望速求胜的压力,赵括带领主力部队离开工事决战,希望一举击溃秦军。而白起利用诈败,引诱他们更离开赵营,进入秦军预设的阵地后反包围。
由于是一鼓作气的总攻击,赵括主力并不会携带太多干粮。但秦军也短时间吃不下赵军,不过当赵军主力如白起希望与其供应地切断后,就换秦军立刻筑野地工事包围赵军。
因为主力都被赵括孤注一掷带走,剩下的20多万人多半是老人、新兵、伤兵。根本无力重新打开交通线。看到这边有没有觉得很像国共内战?
少数被美国训练的主力,如新一军、第五军、第12兵团都不是在战阵中直接被灭的,都是被共军围困许久后,在弹尽援绝,实力衰退下被灭。
7.屠杀
赵军主力被围困46天中,多次尝试突围但未成功。主力非死即饿即伤。等主力被歼灭后,分散的次级部队(既然是转运兼屯田兼警备部队,自然不可能集中),很快在绝望中被各个击破。秦军直逼邯郸城下。赵国累计20余万人被俘。但由于供应紧张,又不放心放这些人回乡,白起做最残忍的决定-屠杀。
8.尾声与后续高潮
在长平之战后有另一个高潮战役,也是使系列战争结束后,秦国15岁以上男子也死超过一半,让文组翻案文学误以为赵括还是很有贡献的原因。
战国王最后说,血流成河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人类史上第一次的无差别屠杀就此发生,白起留240个小活口回去通知悲剧和散播恐惧,BC 260年8月 世界史上第一次刻意的清洗,性集体屠杀。赵国没有震动,因为没有人可以发出震动了,只剩无尽的眼泪。
网友看了这系列分析后,都推文说,你坑杀系?就封你为历史王惹!认真文。你战国系!?好帖我顶。战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