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少人都会吃粽子庆祝,然而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一种谣言,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悲剧故事,因此不能说“端午节快乐”,而应该说“端午安康”,对此历史学家出面澄清,端午节最早是古人用来祛病的节日,和屈原一点关系都没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表示,端午节出现的时间其实比屈原还要早,民俗学家江绍原的著作《端午竞渡本意考》中指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像是挂艾草、缠五彩丝线、喝雄黄酒等,目的都是为了祛病,因为在古代农历五月被称作“恶月”,这个月份是阴阳交会之时,所以疾病比较多,就连龙舟竞渡最初也是为了把病魔送走而产生。
另一个民俗学家黄石也写过研究端午节的《端午礼俗史》,指出吃粽子原本是古人的“荐新之礼”,也就是农民收成了夏初的粮食后,为了感谢神明庇佑让他们能丰收,因此便做粽子来祭献。而这个荐新之礼和祛病的日子相近,最后才合而为一,共同成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由此可知端午节和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关系并不大,都是后人为节日另外添加的故事。
除此之外,古代完全没有“不能说端午节快乐”的禁忌,古人反而认为这是一个佳节,并且大肆庆祝,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写道:“叹节气之回圈,美君臣之相乐”;而敦煌出土的文书《新集吉凶书仪》,里面有一个《端午相迎书》就写着:“喜逢佳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
还有明代的《啓隽类函》,其中20多篇关于端午的范文,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祥、瑞、嘉、乐,而“贺端午节”更多达26次,因此把端午节当作良辰佳日、互相祝贺,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