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自然科学之父伽利略逝世那天,他出生了;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诞生那天,他离开了。
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史蒂芬霍金博士(Dr. Stephen Hawking)于2018年3月14日逝世,享寿76岁。他的肌萎缩性嵴髓侧索硬化症于60年代后期开始恶化,行动必须仰赖轮椅,也逐渐失去书写及语言能力。然而他对科学界最伟大的贡献,也是在这病魔侵袭最严重的时期发表出来。
霍金主要研究领域在宇宙论和黑洞,对科学界的两大贡献分别是1970年的“重力奇点理论”以及1974年的“霍金辐射”,两项皆与黑洞密切相关。
首先“重力奇点理论”(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 theorems)是由霍金与物理学家罗杰潘洛斯博士(Roger Penrose)共同提出,他们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透过数学运算证明了“黑洞里必有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奇点』。”
奇点的概念影响霍金一生,直至逝世前他仍在电视节目中发言指出:“在这个奇点爆发之前,宇宙是不存在的,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和时间法则皆停止运作。”而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宇宙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奇点的研究告一段落后,霍金将广义相对论结合量子力学的相关原理,提出“即使黑洞吞噬一切,仍会不断向外辐射粒子”的惊人假设,并且透过数学模型,从能量的角度证明这名为“霍金辐射”(Hawking radiation)的理论。在他的想象图中,黑洞会逐渐蒸发,辐射出大量的伽玛射线,直到最后一刻。
霍金对于科学的第三个、也是最伟大的贡献,在于科学普及方面。就算被病痛缠身,他仍坐在轮椅上旅行世界、上遍电视节目及接受访问,为世界大众带来关于宇宙、时空的无穷想象,间接吸引无数年轻人投入物理学的行列。
虽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把霍金比做当代爱因斯坦是言过其实,但他大半辈子困坐在轮椅上,坚持不懈发表研究及写作,“不要放弃工作,因为它使你的生活充满意义。”他能以一身病躯实践这份处世哲学,已足以列入伟大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