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陵是否被盗过?这一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据有关史书记载,干陵自建成至现在的一千多年间,曾发生过多次盗陵事件,但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史书记载的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唐末,掘陵者为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陕西通志》对此有过记载。依据是已经失传的唐人著作《雪航肤见》一书。书中说“武后陵,黄巢伐之“。但如果当时真的掘开了陵墓,《雪航肤见》一书是不会只简单地记下“黄巢伐之”四个字的。这四个字,只能说明黄巢或部下掘过干陵,并不是说黄巢掘开了该陵。因此,郭沫若也认为“黄巢拟盗掘陵未逞”。
第二次发生在五代时期。据(新五代史》记载:温韬为耀州(今陕西耀县,当时干县为其辖地)节度使,“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干陵风雨不可发。”
第三次发生在民国初年,是盘踞在关中地区的小军阀孙连仲所为。据翦伯赞和郭沫若1960年春游干陵时介绍:当时孙连仲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表面封石,仍看不到根底,正犹豫间,忽然刮来一阵狂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炸墓道的工兵纷纷想起了当地群众给他们讲过的武则天陵墓的秘密,里面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儿,内心十分恐慌。孙连仲本人也对盗陵必遭报应的传说半信半疑起来,于是只好重新回填了炸开的墓道口。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对干陵墓道进行试掘。从试掘的现状分析.认定干陵没有被盗。其理由是:①宽约3.9米、全长63.1米的墓道全用石条封砌,石条之间又用铁栓板或铁棍牵拉,再以白铁浇铸其缝,使两千余块石条连成一体。据勘察,除了墓道中段上层的石条有移动和损坏外,上段、下段均完整如初。②干陵地宫凿在石山腹部,舍墓道而另凿新洞入地宫,挖掘难度很大,通过对包括黄巢盗洞在内的所有盗窃可疑点进行勘察,也都没有发现新的盗洞。至于试掘后发现墓道封石部分残缺,并有损坏痕迹和顺序紊乱情况,这很可能是二次启陵葬武则天时留下来的。因此许多专家断定干陵是唐关中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