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部分的考试都会有考试范围,只要认真学习并详读,就有机会拿到高分;然而古代科举考试的范围广大,不但要读四书五经,有时还会涉及诗词歌赋、二十四史等,也难怪大多数文人都必须“寒窗苦读数十载”,不过光是这样并不够,还得有灵活的思考逻辑、强大的脑内资料库,才有办法应付各种奇葩刁钻的题目。
清朝嘉庆元年四月初旬,在保和殿举行了庶常散馆考试,参加的考生都是新进士中被选为庶吉士的高手,庶吉士又称庶常,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而散馆考试相当于他们的毕业考,能够决定他们未来的官场生涯。当时的太上皇乾隆出了一道赋题“污卮”,源自于晋代博咸《污卮赋》,意思为脏酒杯,以此比喻君子要修身自好,没想到竟全军覆没,让乾隆失望不已。
而在科举考试之中,不乏各种生僻、古怪的题目,其中最为刁钻的就是“截搭题”,也就是摘取两句看似无关的句子拼在一起,像是《制义丛话》中就记载了一道很有名的题目“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半句出自《大学》,意思是人难道连鸟都不如吗?后半句则出于《诗经》,旨在表达周文王品德高尚。
金圣叹在《小题才子书》中也记录了许多让人摸不着头绪的题目,比如“得见也”,光看这三个字可能会一头雾水,但其实这出自于《论语》,“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主要就是考验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关联能力;
另外还有一道题只出了一个字“二”,就是引用《论语》的“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唯有通过精密的推理和判断,才能够看出题目背后的本质。
今天高考大家看到作文题目了吗?
大家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