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法则是“物竞天择”,然而克鲁泡特金却说“个体互助”同样也是一条自然法则。无论是出于人性还是兽性,物种个体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决定他们要为善(彼此合作)还是为恶(发生冲突)?
先看一段有点怵目惊心的影片:一只寄生蜂叮蛰蟑螂,把失去行动能力的蟑螂拖到偏僻处,在它身上下了一颗蛋,并且相当费功夫地掩蔽蟑螂所在,为的是让后代能够安全孵化出来,并且有即可享用的食物来源。这段影片当年在西方科学界,引起相当大的争议,有些人无法接受一个巧妙的大自然里,竟然有物种需要用这么恐怖的方式繁衍后代;至于对这种现象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人们,就衍生出“自私的基因”一派说法,认为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图利自己。
然而动物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像黑猩猩试图抢救落水小鸟,这种看起来一点也称不上自私的行为。《自私的基因》作者理察.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对于这点倒是有一套解释,他认为自私的基因虽然会使个体产生自私行为,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基因为了达成自私的目的,有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利他行为。当然啦,由于“无条件的爱”这种事情在演化上完全说不通,他认为利他行为追根究柢,仍然是出于自利。
人类天生就必须要透过互助合作,才有办法把后代抚育长大,因此就会出现抚育并非自己亲生的后代,这种在形式上好像称不上自私的行为。由亲缘关系决定的社会因子,是影响人类个体间是否会彼此合作,理所当然的先天理由;此外群体的规模大小,也会影响到这个群体产生领导的速度(群体愈大,愈没有人想要出来做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至于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如何演化出合作关系的社会行为,则取决于他们之间的“赛局”,双方借由推算各种互动可能产生的结果,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除了社会因子跟赛局策略以外,外在的环境因子,无疑地也会大大影响到动物是否会合作。恶劣的环境迫使个体间必须合作,以增加彼此的生存机率,比方说以动物尸体为食的尼泊尔埋葬虫,在低海拔地区为了跟苍蝇争夺动物尸体,没有亲属关系的个体会彼此合作,一起给动物尸体做防腐处理,并且埋到地下储存;不过在没什么苍蝇争食的高海拔地区,它们彼此之间就不会这么客气了。有趣的是良好的环境,有时也会促进个体合作,因为物种繁盛之后的种内竞争太过激烈,有亲属关系的个体不得不加强合作,以增进亲族的整体竞争力。
我们最有兴趣了解的物种,自然还是人类自己。人类是一个很有合作潜力的物种,然而在资源优渥的环境下,人们跟其他物种一样,彼此竞争的情况往往多过于合作,这对于整体人类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说来有些讽刺,不过如果说全球暖化这么样一个糟糕的外在环境,能够迫使人类不得不同舟共济,那么人类的未来,未尝不是没有否极泰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