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7/20160704004150.jpg" alt="睡得好辛苦!揭秘为何古代枕头又冷又硬?" title="睡得好辛苦!揭秘为何古代枕头又冷又硬?" />
<p>睡得好辛苦!揭秘为何古代枕头又冷又硬?</p>
</p>
我们去故宫或者古代陵墓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都会发现古人的枕头基本上都是又冷又硬的石枕、玉枕等。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枕头做成这样呢?根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胶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而容易入睡。然而,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提到“明目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古人作为医治头晕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同理,古人的枕头也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可以想像,在酷热难耐的盛夏,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例如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词人周邦彦也曾写道“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7/20160704004154.jpg" alt="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其实,这就是古人作为医治头晕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 title="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其实,这就是古人作为医治头晕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 />
<p>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其实,这就是古人作为医治头晕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p>
</p>
此外,另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对这种枕头的感受又不一样: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一个“冷”字,描述睡卧瓷枕的感受,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尽心思。“枕中书”枕头是必不可少的寝具,一无所有的乞丐、穷光蛋,在睡觉时恐怕也得找块砖头什么的聊以充当枕头。所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下了“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描述的是古今相类的害相思病的少男少女,因为睡不着跟枕头闹彆扭的情形。
不仅如此,枕头有时候还可以作为爱情或夫妻的代名词,如鸳鸯枕等。比如东汉时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三国时文学家曹植在他的《种葛篇》中也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而且俗语中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亦是此意。这里,同枕共席便成了和美夫妻的象征。
在古代,有将珍贵的秘笈称作为“枕中书”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大多中空,可以贮物,于是有人将那些简、帛一类的珍贵图籍放置其中,不离左右,故称“枕中书”。比如《越绝书·外传枕中》记载:“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说的就是越王勾践,将谋臣范蠡的治国之本用朱砂书写在绢帛上,当做国宝珍藏在枕匣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