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利的手脚真的很重要,必要时还能保你小命。
1898年8月,一场暴风雨席卷台北,急流从山间滚滚而下,海口又因暴风而无法泄洪,大水漫入市区造成大淹水,民众四处奔逃流离。风雨过后,衣衫不整、满脚泥泞的众人,开始扶老携幼地寻找失散的家人。
不少妇女在这场大灾变中惨遭不幸,原来她们多是缠足妇女,平日即因缠足而不良于行,洪水来时根本想走也走不了,最后大水冲垮房子,让她们无辜葬送了性命。
在那个年代,台北大稻埕附近有许多家庭式的小工场,一间连着一间的木造房屋,里面的僱工做着拣茶、炮竹、金纸等工作,每天早上很多缠小脚的女工都会提着便当一扭一扭地走入工场开始一天的劳动。一天,爆竹工场不小心失火了,一家失火万家遭殃,火势延烧不绝,最后整理灾害现场,发现在这场大火中因为逃生不及而罹难的人,有许多是缠足的女人和童工。缠足果真要命!
“缠足”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从女孩5、6岁开始,就要把她的两脚脚掌,用力地向内挤压,再用很长的裹脚布绑起来,好让它定型。其实就是一个努力把健康的女孩弄得不良于行的可怕工程!1901年,报纸上出现一篇讲缠足的文章。
5、6岁的女孩,才是刚懂得穿衣的年纪,母亲就开始做小鞋,替她缠足。“缠足痛啊!娘啊别缠了!”她痛到呼天喊地,母亲虽然不舍女儿的痛楚,也只能强颜欢笑地安慰她说,我小时候也是像你这样啊!但是女孩的脚小才能出人头地啊!现在虽然痛,我却是为你好啊!
缠足必须从小开始挤压足部,非常痛苦。
如此痛苦,何以要缠足呢?因为美。缠足的女人因为双脚疼痛、重心不稳,走起路来左摇右晃,有时甚至需要他人搀扶才能行走,这种不良于行的姿态,在某些人眼中被解释成一种摇曳生姿的美感。
也有人说,女人缠足之后,走路时脚掌无法用力,必须靠下盘支撑,反而让下体的肌肉更为发达,锻练出闺房之乐、男人之福。另外,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说,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好人家的女孩总是要尽量避免抛头露面,很少有机会出远门、走远路。
实际上,缠足的人并不是完全无法走路,而是无法长久行走,因此缠足带来的副作用,对本来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或是较无机会出远门、社交生活较少的女性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
缠足这个恶俗在当时中国很普遍,但无论是出于美感、闺房之欢,或是女子守深闺的规范,都是顺应男性的眼光与期待,显示女人作为男性附庸的传统价值,而且也不够人道。
因此当十九世纪末,中国刮起维新之风后,各省陆续出现了呼吁解足的声浪,据说慈禧曾下令严禁女人缠足。在台湾,1900年时,绅黄玉阶等人创立“天然足会”,劝说妇女不要缠足。已缠足的,若是可解,就早日解足。根据报道,当时大街小巷里,呼吁勿缠足的劝声此起彼落,例如黄玉阶家里那位17岁的媳妇,解足之后,“步履如愿得邀自由之乐,岂不快哉!”
天然足会掀起女性第一波的解缠风潮之后,1911年,台北的士绅洪以南进一步发起“解缠会”,再度呼吁女性解足。在当时,台湾社会中的教化活动大多都是男性主导,但是“解缠会”为了方便劝诱女子松开裹脚布,特别规定会长、副会长皆由女性担任,男性只能当干事,帮忙宣导。1915年,“禁止妇女缠足”正式纳入地方的保甲规约之中,人人皆须要遵守。
对于缠足的女性来说,解缠足是非常痛苦的。
虽然缠足卫生不足、残忍有余,但解缠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猜猜看,费心费力费时间努力绑起来的脚,突然之间放开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每个人都有久坐脚麻的经验,如果“脚麻”了3年?5年?甚至是10年呢?其实对缠足的女性来说,解缠足是非常痛苦的。
据称天然足会设计了一款“解缠之鞋”,帮助妇女解决脚下这个“恁祖妈才懂的痛”,以提高妇女解足的意愿。1911年,妇女团体“爱国妇人会”台湾支部就曾发起一项补助妇女解缠时所需经费、药品与器具的活动,直到1915年,不缠足逐渐成为风气,妇女缠足的现象得到缓解之后,这项补助才停止。
同样在这个时期,移风易俗的新浪潮不只是冲着女性的缠足而来,同时也对男性的清式发辫动刀,冀望男性剪短发、着汉服,“断发不改装”。
根据1905年“临时台湾户口调查”的结果,全台湾的女性缠足者还有800616人,占女性总人口达56.9%,经过这一波的“外观集体重建运动”以后,终于有效降低了女性缠足的比例,到了1915年的缠足人口比例已经大幅下降到17.36%,且年龄越低,缠足的比例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