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次革命:农业和工业
大约在一万年前,世界上的人口经过数千年的增长,已达到相当庞大的(就当时而言)1000 万人左右。这些人属于游牧的狩猎/采集者,但于某些地区,他们的数量已经超过当地植物和野生鸟兽所能供养的程度。他们采取两种作法因应野生资源逐渐消失的问题。有些人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迁徙生活形态,从他们在非洲和中东的祖居地迁移到野生鸟兽为数甚多的地区。
另外一些人开始驯养动物、种植植物,并在某地定居下来。这是种全新的生活形态。这些最早期的农民从来没想到,他们因此改变了地球的风貌、人类的思想,以及社会的形态。
此时,拥有土地首度具有意义。人们不必随身背负家当也可以累积财产,而且,有些人还能累积得比别人多。财富、地位、遗产、贸易、金钱和权力等观念于焉形成。有些人能靠别人生产的多余粮食过活,因此,他们可以成为全职的工具制造者、音乐家、文字抄写者、祭司、士兵、运动员或国王。某种形态的工会、乐队、图书馆、庙宇、军队、竞赛活动、朝代和都市乃应运而生。
身为农业革命的继承者,我们认为此一革命是人类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不过,当时此种新的生活形态可能利弊参半。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农业生活并不是更好的生活形态,却是养活愈来愈多人口的必要生活形态。定居的农民从每公顷土地获得的粮食多于狩猎/采集者,但此种粮食的营养成分较低且种类较少,而且要花更多劳力才能有收获。农民比游牧者更容易受天气、疾病、害虫、和外来者入侵的危害,及受到新形成的统治阶级的压迫。此外,农民不会搬离他们自己制造的废物之堆积地,因而最早体验到人类制造的长期污染。
农民不会搬离他们自己制造的废物之堆积地,最早体验到人类制造的长期污染。图/envato
尽管如此,农业不失为因应野生动植物日渐稀少的有效对策。农业生活使得人口成长的速度加快,几千年下来,人口增加的数量非常可观:从早先的 1000 万人增加到 1750 年的 8 亿人。人口剧增后,出现了新的资源短缺问题,尤其是土地和能源日渐不敷使用。此时,需要有另一波的革命。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带来的主要变化是以丰富的煤矿取代消失中的林木。使用煤矿牵涉的实际问题包括废土的移除、矿场的构筑、抽水、运输和燃烧控制等。这些问题很快就获得解决,使得劳力开始大量集中于矿场和矿石碾碎厂。此一革命凸显了科技和商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超越了宗教和伦理。
和农业革命一样,此时许多事物都出现料想不到的改变。机器,而不是土地,成为生产的主要手段。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及与资本主义作对的衍生体制共产主义所取代。大地上出现公路、铁路、工厂和烟囱。城市日益扩大。同样的,这些改变也是利弊互见。工厂的劳力工作比农村的劳力工作更低下、更辛苦,新建工厂附近的水和空气脏得吓人,大部分工业劳动人口的生活水准远不如农民。但农地取得不易,工厂的工作却多的是。
图/envato
现在的人很难理解工业革命为人类思想带来多么重大的改变,因为已然改变的思想,迄今仍塑造了我们对世事的看法。1988 年,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深刻描述了工业主义对人类思想造成的影响。今天看来,他的观点仍然非常中肯:
资本家保证,他们以科技支配世界后,将可让每个人过着更公平、合理、有效率和更具生产力的生活。⋯⋯他们的方法只是在促使个别企业能免于传统的层级系统和社会的束缚,不论这些束缚是来自其他人或来自地球本身。⋯⋯此点意味着要教导每个人以坦率、积极和自主的态度面对地球、相互打交道。人们必须经常想要如何赚钱;必须视他们周遭的每一样事物——土地、自然资源和本身的劳力——为可能在市场上赚取利润的潜在商品;必须要求有权利能在不受外在规定和干扰的影响下,生产、购买和出售这些商品。⋯⋯随着需求的遽增和市场的扩大,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只剩下最起码的工具主义而已 1。
工具主义带来极其可观的生产力,使得现在的世界能养活 60 亿人——此一人口数量比发生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数量足足高出六百倍。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遽增,驱使人类孜孜矻矻向大自然获取资源,从极地到热带地区,从山巅到深海,不错失任何机会。工业革命的成就,和以往狩猎/采集行为与农业革命的成果一样,都造成资源的短缺,不只是野生鸟兽、可耕地和燃料及金属的日渐稀少,地球环境的整体承载能力也为之下降。人类生态足迹再一次超越能永续发展的程度。工业革命的成就,创造了进行另一次革命的需求。
下一次的革命:永续性
现在任何人都不可能描述永续性革命可能造就什么样的世界,就像公元前 6000 年的农民无法预见现今爱荷华州——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和大豆田,以及公元 1800 年的英国煤矿工人无法想象丰田汽车公司(Toyota)的自动化装配线一样。一如其他的重大革命,即将到来的永续性革命将改变大地的风貌及人类认同感、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一如以往的几次革命,永续性革命也要花好几个世纪才能完全展开,虽然严格地说它已经开始。 当然,没有人知道如何促使这样的革命发生。并没有一套准则可以告诉我们:“为完成全球性的重大改革,应遵循这二十项步骤。”像以往的重大革命一样,这波新革命无法预先加以计划且其本身不受控制。它不会听命于政府的一连串法令或电脑模拟的指使。永续性革命将是结构性的改变。它将产生自数十亿人的愿景、见解、实验和行动,促使其发生的责任不在于任何一个人或团体。没有一个人能独揽功劳,但每一个人都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