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频频遭受游牧民族侵犯,自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就在边境修筑城墙,此后历代君主也纷纷投入修缮,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工匠,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扩建,才又有了现代人熟悉的明长城。不过长城整体城墙并不高,且大多都是夯土墙或是碎石建造,发生战争时真能挡住敌军入侵吗?事实上,长城主要目的不是用来拦人,而是挡下战马。
古代帝王大举修建万里长城,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其中以秦始皇建造的秦长城规模最大,动用30万人,直到明朝历经多次大规模修建才有了现在所见的明长城。不过长城高度仅7.8米,北方游牧民族若真想翻墙而过也并非难事,由此可知,城墙拦的不是骑兵,而是日行千里的战马。
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驰骋沙场,靠的就是战马的速度与机动性,不过,战马再怎么厉害,也无法翻越城墙,一旦没了战马,作战能力势必会下幅降低。而长城除了能透过烽火台传递情报及发挥预警等军事用途,更重要的是可对游牧民族进行经济封锁。
众所皆知,草原盛产马匹、牛羊,但缺少酒水、盐、铁、布料等生活用品,既然无法突破城墙,草原民族就必须仰赖中原商人进行贸易,而长城的建造自然就有了谈判筹码,甚至进一步换取稀缺的战马,同时朝廷又能向贸易商收取高额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