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内部结构概念图。(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Maryland)
美国科学家通过分析长期探测数据,发现火星有一个液态内核,明显不同于地球的液固混合型内核,而且其元素成分差异很大,凸显地球的独特特征,其原因有待更多研究。
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科学家近期发布了火星研究的新进展,阐述其根据“洞察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的地震波探测数据,发现这颗红色星球的内核不同于地球的地核。
火星内核是完全液态的,但不是像水那样的稀薄液体,而是一种粘胶状液体,其中还富含硫和氧元素。
地核却是液固混合体,即地核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固态,富含铁;外层为胶状液态,富含铁和镍等金属元素。
“1906年,科学家首次利用地震产生和传播的地震波现象发现了地核”,参与该项研究的马里兰大学地质学家韦德兰‧莱基奇(Vedran Lekic)解释,“一百多年后,我们应用这些地震波的知识研究火星。我们借助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的数据,终于发现火星的内芯情况,其内核与地核的异同。”
科学家针对火星地表两个远距离地点的震动现象,详细分析那些震波在火星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综合其它方面的地理和地质数据,估测火星地壳的密度和柔韧度,因此认为,火星的地核极有可能完全是液态状,不同于地球地核的内固外液状态。
而且,火星地核的元素成分也与我们地球差异很大,它的成分富含硫和氧,其含量超过五分之一。硫和氧属于轻元素,这一点与地球的地核富含铁元素明显不同,铁元素属于重元素。
科学家很惊讶火星地核富含轻元素,尤其认识到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巨大差异。火星没有地球所具有的磁场和水。
“地核富含铁,这是独一无二的,地球因此能产生磁场,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的恶劣影响,而且能保持水不从地球流失。”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尼古拉斯·施默尔(Nicholas Schmerr)对此解释,“而火星的内核就不能产生这种保护罩,所以对于生物来说火星地表环境恶劣。”
但是,科学家根据其它数据,猜测火星很可能曾经有过磁场,但由于不明原因而消失了。“很多方面仍是谜”,韦德兰进一步解释,“比如,火星的核有氢元素的迹象,这说明火星曾具备氢元素存在的条件。”这可能适合生物的生存,但现在变成这种非宜居的恶劣环境。
莱基奇说:“我们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火星变成今天这样。”
莱基奇还表示,“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任务虽然在去年12月已经结束,它所获得的大量火星数据,仍有待进一步整理分析。
该研究论文4月24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为 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