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高科技的古代里,凡事都要靠手工,因此若能完成伟大建筑或精致的手工艺品,都是非常不容易,也让人好奇古人是如何完成的。古代墓葬里出土不少精美的雕刻玉器,不过玉石质地非常坚硬,古人究竟如何雕刻呢?
古人非常喜欢玉器,还会在玉石上雕刻, 《礼记·学记》记载“玉不琢,不成器”,表示玉石若未经雕琢,就无法成为珍贵玉器,不过玉石硬度约在莫氏硬度6至7度,质地可说是非常硬,铁则约5至6度,由此可知,玉石比铁还要硬,而现代则是用钻石粉制成的工具,透过高速转动雕琢玉石。
不过在古代并没有高科技雕刻工具,古人该如何切割玉石?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一幅由清代唐荣祚所作的《制玉图》,描绘出磨制玉石的主要步骤与器具,可知古人在雕琢玉石前会先研磨解玉砂,古代又称碾玉砂、邢砂,是经杵捣与过滤江河的泥沙后,所筛选出来硬度较高的矿砂。
雕玉前将解玉砂与水放进茶壶,玉工由2人作为一组,用钢丝制成的锯子切割玉器,解玉砂滴在钢丝上,增加锯子的锋利度,达到切割玉石的效果,不过这种切割方式非常缓慢,后来还发明“水凳”,透过脚蹬踏板的方式转动木轴,再利用锋利的金属搭配解玉砂,完成治玉工艺,此方式不仅快且更细致。
在《诗经·小雅·鹤鸣》也出现过解玉砂一词,“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别座山上的石头,可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就是解玉砂的砂矿,而在史料中明确出现关于解玉砂的记载,则是始于宋朝,北宋《元丰九域志·河北路》提到“邢州,巨鹿郡安国军节度,治龙冈。辖县五:龙冈、沙河、巨鹿、内丘、南和。土贡:绢一十匹、瓷器一十事、解玉砂一百斤”。
不过解玉砂里究竟还有哪些成分?直到民国初期章鸿钊的《石雅》才有明确判断,“解玉沙者何?治玉之沙也。今都市所常用者有二:一曰红沙,其色赤褐。出直隶邢台县,验之即石榴子石也,玉人常用以治玉。二曰紫沙,亦称紫口沙,其色青暗,出直隶灵寿县与平山县,验之即刚玉也”,指解玉砂由采集来的刚玉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其中含有黑沙、红沙、黄沙、红石沙、黄石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