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趣闻轶事 > 文化战争里10组争锋相对的数据 三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犯强奸罪

文化战争里10组争锋相对的数据 三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犯强奸罪

2016年4月26日2:18 未解之谜网

常言道,真相是引发战争的头号因素,文化战争中也是如此。虽然文化战争中的死亡往往源于意外。但是论及敏感的话题,人们总是很难从理论中找到真相,在夸大的事例中接受事实。下列相关理论都是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总结而来的,但这些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还由各位读者自己来评判。

10. 三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犯强奸罪

10

2015年,《暴力与性别》(Violence and Gender)杂志刊登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一项小型研究显示,在确认自己不会被发现的前提下,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男生可能会强奸女生。

这项统计受到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强奸”这个敏感的词眼在提问中剔除时,受访者才愿意说他们会“强奸”女生。而且86个男性调查对象中,32%的人回答他们会通过“武力”与女生发生性关系。

只有14%的受访者坦言,如果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们才会强奸女生。研究者们推断,这些潜在的强奸者倾向于用一种较温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行为,允许自己犯罪而又不受良心的谴责。因为这项研究聚焦大学校园强奸问题,所以广为报道。

一些专家从方法论角度对这项研究提出质疑,认为通过这种研究方法推导的结果是不正确的。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为问题答案设了五个梯度,其中1代表“完全不可能”,5代表“非常有可能”。

而研究者认为,选择1的受访者没有用武力强奸女性的倾向,选择2~5的受访者则有这种倾向。

批评者指出,这种分析方式是不恰当的。只有那些选择4或者5的人(这样的人占的百分比较低)才应该被算进那个饱受争议的“三分之一”团体。

9.百分之四十的家庭暴力受害者是男性

9

人们一般认为家庭暴力的受害对象是女性。因此,40%的男性是家庭暴力受害者这一说法确实令人震惊。这项统计结果改变了人们的先入之见,刷新了关于虐待和性别的认识。

2010年 英国一个男性权益团体“平权”(Parity)发起的一项运动,使这项统计数据首次引起大家的关注。通过分析英国内政部( British Home Office)及英国犯罪调查中心(British CrimeSurvey)提供的数据,他们发现2004-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家庭暴力的受害者40%是男性。

概率高的年份,男性受害者的比率高达46%。概率低的年份,男性受害者比率也有38%。支持者们认为这些数据确实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男性也是家暴的受害对象。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项统计是片面的。英国女性援助协会(Women’s Aid)的行政长官强调,对家庭暴力有着多种不同定义。40%的受害者是男性,那是就单次家庭暴力而言;女性更可能是长期家暴的受害对象。比如,受到四次及以上家暴的人中有89%是女性。

这些数据还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很多遭受家暴的男性维持的是同性恋爱关系。因此女性团体指责道,“平权”结论中的暗示——女性经常虐待男性——是不正确的。

8.女性同样有可能像男性一样虐待伴侣

8

1975年,两位社会学家通过全国家庭暴力调查(the National Family Violence Survey)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问及是否有过殴打配偶经历,男性和女性给出肯定回答的人数大致相等,同时也有报道称两性被家暴的人数相当。

后续调查试图探索女性是否是因为正当防卫而打人。但是再一次发现,相同数量的男性和女性承认是自己最先用拳头击打对方而引起争吵。

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最初研究的一位作者从这些数据中得出了女性和男性有相同家庭暴力倾向的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控制行为和强迫性行为。支持该研究的人认为这证明了女性和男性同样有家暴的能力。

其 他人则认为研究人员的方法是有缺陷的。他们的论文采用冲突策略量表(the Conflict TacticsScale,CTS)作为衡量亲密伴侣暴力的一种方式。(审注:亲密伴侣暴力是指亲密伴侣或前伴侣的行为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包括身体 侵犯、强迫性行为、心理虐待和控制行为,这些形式的暴力会导致妇女出现身体、精神、性和生殖卫生等一系列的问题。)冲突策略量表由于无法衡量心理压迫或其 他非暴力形式的虐待以及忽略了性侵犯行为而受到批判。批评者认为它无法衡量过去伴侣所实施的暴力。所以在报复性攻击中,被侵犯的女性并未计数在内。

7.右翼势力比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更加致命

7

自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也许在美国成为最大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否公平,它最近已经被一些人看作“激进的伊斯兰教”(radical lslam)的代名词。

因此,2015年年中《纽约时代》(New YorkTimes)发布了一篇关于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文章,并给大家当头一棒。报社声称在后911时代的美国土地上,一份关于袭击的分析报告显示,右翼极端主义者比极端伊斯兰主义者致命性更高。

这 份数据来自于一个名为新美国(New America)的华盛顿研究协会。从2001年9月12日至2015年中期,他们发现在袭击中有74个美国人死亡。其中,48个被右翼极端主义者谋 杀,26个因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而死。随着圣伯纳第射击事件(San Bernadino Shooting)的发生,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谋杀人数从26上升到40。

此外,《纽约时代》中有文章指出,右翼极端主义者进行了19次袭击,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则进行了7次。

右翼极端主义者的范畴包括白人至上主义者、新纳粹分子、爱国民兵以及主权公民。而主权公民不愿承认以及遵循联邦国家、州或地方成文法。

有 些人认为这些数据有误导性,因为它们并不包括911事件的死亡人数,那可是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一旦加上911事件的死亡人数,事件的几率就变得 更加戏剧性。他们也指出在美国,穆斯林(Muslims)人数少于右翼主义者的人数,意味着在统计学上穆斯林个体更有可能参与袭击。

6.1/5的美国女性曾被强奸

6

2010年,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展开了一项名为“全国亲密伴侣暴力调查”的项目。其最早期的报告中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标题数字——高达1/5的美国女性在其一生中曾被强奸过。

更多的人还经历过不同形式的不必要的性接触。大约44%的女性和23%的男性遭受过某种形式的性暴力。

随后CDC发现,性暴力是如今美国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他们的数据来源于12000个采访对象,这些人不光说英语,还会说西班牙语,并涉及最主要的种族群体。因此可以说调查得十分彻底。

但是,一些人发现了CDC调查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女权主义作家克莉丝汀娜•霍夫•萨默斯(Christina Hoff Sommers)指出,统计数据中美国的性暴力可以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战争相提并论。

她认为,CDC的研究是让研究者来定义强奸而不是让受访者来定义。饮酒后但仍清醒的女性所进行的性行为和那些喝得不省人事的女性所进行的性行为被混为一谈。

与CDC所给出的370万受害者不同,萨默斯认为真实的数字更接近于司法统计局记录的188,000起强奸案。

5.1/5的女性在校园内会受到性侵犯

5

2007年,美国司法部公布了他们有关校园性侵犯的研究报告。结果因一个引人注意的数据而出名:1/5的女性在校园里遭受性侵犯。

近10年以来,其他研究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最近的一则报道公布于2015年,调查对象为精英大学。调查样本来自于27所学校的150,000名学生,研究结果确定1/5的比率是准确的。实际上,他们的比率更高,达到23%,很多人认为这一数据更接近于1/4。

很多诸如克莉丝汀娜•霍夫•萨默斯的评论家认为这种数据具有误导性。萨默斯认为这种调查在样本选择上具有偏见,回应这一问题的都是对此有强烈看法的女性。

这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误差。萨默斯还认为在2007年进行的有关校园性侵犯的研究中,将酒后自愿性行为和酒后非自愿性行为混为一谈,都被重新定义为强奸。

其他人认为1/4这一数据具有误导性,声称在研究中只有11%的女性所遭受的暴行和强奸的定义相一致。更高的比例则来自于抚摸或强吻、不愉快的经历等,而这些经历不可能通过法庭定义的性骚扰的标准。

校园性侵犯研究对“性骚扰”使用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标准。例如:当你明确拒绝约会后还再三对你进行骚扰,对你说你认为粗俗的笑话都被认为是性骚扰。但是,那1/4的比例并没有包含这些事件。

4.流产降低百分之三十的犯罪率

4

流 产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不过话说回来,可能没有哪项研究可以做到像史蒂芬•莱维特(Steven Levitt)和约翰•多诺霍 (John Donohue)的苹果橘子经济学(Freakonomics)那样备受争议。他们通过对美国1990年以来犯罪率的下降进行研究,得出了人 工流产合法化使犯罪率下降百分之三十的结论。

1973年,联邦最高法院在罗伊诉韦德案件(Roe v. Wade)中认可了罗伊的堕胎。莱维特和多诺霍声称,在该项判决后出生的第一批婴儿成年时期,同时也是犯罪率明显下降的一个时期。

另外,他们发现早在最高法院宣布人工流产合法的三年前,有的州就已经承认其合法性,而这些州的犯罪率也同时在三年前就开始下降。

最 终,通过罗伊诉韦德案,人工流产得到了合法化,人工流产率高的州犯罪率急速下降(尤其是人工流产相对方便的州),而那些人工流产率较低的州犯罪率则几乎没 有下降(尤其是那些人工流产十分困难的州)。如同上文提到的一样,犯罪率的分化就是在罗伊诉韦德案判决生效后第一批新生儿的出生。

根据莱维特和多诺霍所言,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堕胎的合法化导致更多不想要的小孩无法出生,而他们日后也不会长成罪犯。

但 也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所提到的犯罪下降率30%有些夸大其词。例如,两位在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发现,电脑的计算错误影响了莱维特和多诺霍的数据有 些偏差。在修复这些错误之后,使用原有数据计算出的人工流产的影响只有原来数据的二分之一,而使用最新数据计算的话,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二。

波士顿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批判了莱维特和多诺霍在研究对比数据中,使用的是逮捕总数而不是每个案件的逮捕率(比如十万人口中逮捕五人)。掌握了这个因素后,这两个波士顿的经济学家提出,堕胎完全对降低犯罪率没有影响。

但在莱维特和多诺霍的角度来看,他们否认这样的反驳。莱维特说他的理论主张是建立在综合很多证据的基础上,那一次计算的小错误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研究的结果。

3.英国的暴力犯罪是美国的五倍

3

美国的谋杀率远远高于英国。事实上,它也是西方国家中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近期有人提出英国社会实际上更暴力。

2009年,《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的一篇报道中提出,英国是欧洲的犯罪之都。与美国相比,英国的暴力程度是美国的五倍。2010年美联邦调查局(FBI)有报道称,每十万美国公民中就有403起暴力犯罪。而据英国内政部报道,每十万英国公民就会产生1797起暴力犯罪,因此相比之下,英国是更暴力的一个国家。

这些统计数据被提倡使用枪支的人所利用,他们声称英国严格的控制枪支使用的法律让英国公民的生活更缺乏安全。这些统计数据也被喜欢对比英美两国的人们用以分析。

但 是,另有人发现了这些数据中的问题。在英国,英国警方把侵犯人身罪的罪名定义得很广,其中包括口头攻击和没有造成伤害地引起社会恐慌等案件。美国联邦调查 局在美国并没有涉及到这样的事件。因此,这些观点的支持者提出,由于对犯罪的定义有所区别,英美两国的犯罪率无法相比较。

另一方面,还是有一些证据指出英国整个社会更加暴力。2000年中期,盖洛普(Gallup)从一个3000人参与的民意测验中得出结论,英国的犯罪率还是远高于美国。调查结果中,美国比加拿大更严重。相比起被调查的美国和加拿大的两国居民,英国居民更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2.一名女性的薪水仅为一名男性的77%

2

薪水差距是现代性别激进主义的核心问题。众所周知,就整体而言,职场女性的平均薪水比男性的少23%。然而,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是当不同的利益群体尝试解释这种差异的时候,争论就出现了。

这23%的差距与职业、职位、学历或者每周的工作时间都没关系。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女性更倾向于一些薪酬较低,升职机会较少的职业领域,比如说教学或心理学。

而男性更愿意就业于那些高薪的职业领域,像工程行业或高级金融行业。一旦你明白了这些不同之处,差距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比 如说美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这样的群体,他们声称女性选择职业的时候,一直受到顽固以及性别歧视的文化影响。他们认为女性之所以不太可能在工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是因 为她们的能力不如男性,而是因为外界对她们的期待以及社会压力迫使她们从事那些更“具有女性特点”,薪水却稍低的职业。不过也有一些女性是例外,她们确实 有可能在以男性为主的职业领域有一番作为。

而另一方的观点,用克莉丝汀娜•霍夫•萨默斯的话来说,他们认为美国女性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算得上 是受教育程度最高、见识最广、意志最坚定的女性。他们的观点告诉我们,他们对女性因受外部因素限制而被迫从事不想要的工作这种看法感到不屑并且很不赞同。 他们认为女性从事这些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她们自己的选择,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薪水差距。

1.男性和女性的自杀率

1

在整个西方世界,男性自杀率明显高于女性自杀率。在英国,男性自杀的可能性是女性的3.5倍。在美国,约有80%的自杀事件会涉及到男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男性危机。许多男权组织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就男性自杀问题发起一些运动。

但是,这些数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反对者不是不认同每年自杀男性居多,而是其中的一些反对者认为男性的自杀行为已经真真切切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如我们知道的,有7%的女性会在其有生之年企图自杀,相比之下,男性只有4%。

然而,由于女性更愿意选择服药(这种自杀方法成功率极低),男性却更倾向于吞枪或上吊(这种自杀方法成功率极高),所以男性自杀率偏高。

因此,一些女性作家说,这表明了自杀并不属于男性问题。她们有些人甚至认为自杀实际上是一个女性问题,却被歪曲成了男性问题。

另一派运动人士认为,这些说法都改变不了每年自杀男性居多的事实,而且真正的问题是男性怎样谈论心理健康问题。附上文中数据的同时,我们将把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来决定——是否有一方是对的。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