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发表在网络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华盛顿大学学习和大脑科学研究所(I-LABS)对百名19个月的孩童进行调查,展示了孩童纯真的利他主义。
“我们认为利他主义是人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博士后研究员巴拉甘(Rodolfo Cortes Barragan)说,“我们成年人在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互相帮助,即使有的时候要损失一些自己的利益,我们想看看儿童是否如此。”
研究人员称,其他动物也有合作和分享资源的行为,但是一般不愿意放弃自己很需要的食物送给其他个体。可是这项研究显示人类的孩童就有这样的本性。
实验1:向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伸出援手
研究人员将孩童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员和孩童分别位于一张桌子的两边。在第一组孩童面前有意地丢下香蕉、蓝莓、葡萄等食物,但没有去取回食物的意向;在第二组孩童面前表现出食物不小心掉下,实验员再表现伸手去取但是够不着的样子。
目的考察在没有任何语言指令,孩童和实验员完全不认识的情形下,儿童对这样情形的反应。
结果显示,第二组中过半的儿童都主动捡起水果递给“需要帮助”的实验员;而第一组中只有4%的儿童捡起水果递给实验员。
实验2: 放弃自我利益的利他意识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想考察儿童在饥饿的情况下对这样情形的应对。
研究者在接近儿童餐点的时间重复一样的实验,这时儿童处于饥饿的状态。结果显示,第二组中37%的儿童依旧将水果递给了实验员;第一组中则无人将水果递给实验员。
合作研究员梅尔佐夫(Andrew Meltzoff)说:“第二次实验中,这些儿童渴望地看着水果,接着就把它给了别人!我们认为,这证明利他主义初始于幼儿期。”
家庭环境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对数据的其他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如是否在第一个实验中乐于助人的儿童在第二个实验中表现一致,或者是不是来自具有某些特质家庭环境的儿童更乐于助人。
结果发现,的确在第一个实验中乐于助人的儿童在第二个实验中即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仍然能够帮助别人。还发现,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和来自特定文化背景家庭的儿童,更乐于助人。
研究人员表示,这与以前一些研究结果一致。以前的研究发现,注重“相互依存”文化的家庭对儿童助人意识有很大影响,儿童的利他理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巴拉甘说:“我们认为家庭和社区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怎样尽可能地鼓励儿童的利他意识。这对构建道德社会起到重要作用。”